引药下行

  Welcome to Millwoods Acupuncture Centre
 

首页
      English
Millwoods Acupuncture Center
102, 2603 Hewes Way
Edmonton AB,   Canada

Phone: (780) 466-8683
www.acupuncture123.ca
































 

 

Data source: http://www2.bucm.edu.cn/fangjixuefenhui/xuehuiluntan/new_page_104.htm

 

引经药是方剂靶向疗效的载体

武密山1, 赵素芝2

1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2石家庄市桥东区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91

无论是何种疾病,都应归属于某个脏腑或某个经络,在治疗上,应针对疾病所隶属的脏腑及经络进行治疗。中药都是有一定归经的,引经是归经与配伍的结合,通过引经可改变其它药物的作用方向,使其作用侧重或集中于特定的部位。

1.       归经理论与引经药的传统认识

中医传统理论认为:一种药物主要对某一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它经作用较小,甚至没有作用,是为归经。根据药物在机体产生效应的部位各有偏重,将其归纳总结,使之系统化,便形成归经理论。在归经理论中,前人认为一些药物对机体的某一部分具有特殊作用,其选择性特别强,并且可以引导与之配伍的其他药物达于病所,而提高疗效,将这些药物称为引经药。某些药物具有引经报使之功,如尤在泾在《医学读书记》说:“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吴鞠通《医医病书》:“ 药之有引经,如人之不识路径者用向导也”。这与西医理论的载体学说有着相似之处,它作为药物的“定向载体”,把药物送到作用点或靶器官。 药有引经专长的思想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称官桂:“为诸药先聘通使”,在宋代《 本草衍义》中得以重视和发展,如提出桑螵蛸 “桑白皮引水,意以接桑螵蛸就肾经”,不但有“引接”的药物,还有最终所“就”之脏腑经络,为引经理论的先声。金元时期,张元素在《洁古珍珠囊》中,明确提出药物引经报使的部位,他认为取各药性之长,使之各归其经,则力专效宏。如泻火药中,黄连偏泻心火,黄芩偏泻肺火,知母偏泻肝火,木通偏泻小肠火,石膏偏泻胃火等。张氏强调遣药的专司:用柴胡泻下焦之火,必佐以黄芩;用柴胡泻肝火,必佐以黄连,可见黄芩、黄连为引经药。又如太阳小肠与膀胱经病,在上用羌活,在下用黄柏;阳明胃与大肠经病,在上用升麻、白芷,在下用石膏;太阴脾经和厥阴肝经病用白芍引之,少阴心经和肾经病用知母引之等。

2. 方剂合理应用引经药,使作用综合趋势更加明确:

古人云:“引经之药,方剂中用为向导,则能接引众药,直入本经,用力寡而获效捷也”。临床在辨证的基础上,明白药性专司,制方专主之理,酌情加入引经药,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方剂中的引经药主要有以下作用:

 2.1   引药上行: 《本草求真》曰:“桔梗系开提肺气之品,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如参苓白术散,借桔梗载诸药上浮,引归于肺,益肺利气,借肺之布精而养全身,倘若把它当作平喘之品删掉不用,则违背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立法本义,疗效难著。王清任所创血府逐瘀汤以桔梗载众祛瘀之品上行,以除胸中之瘀;《伤寒论》中三物白散亦用桔梗引巴豆上升,以祛除胸中寒实,有学者通过实验提示了桔梗在该方剂中的“引向”作用,如果去掉桔梗,则仅能涤除腹水而不能荡涤胸水。临床亦有“诸根多降,桔梗能升”之说。

 2.2 引药下行 《本经逢原》曰:“丹溪言牛膝能引诸药下行,筋骨痛风在下者宜加用之”,从历代医家的推崇至现今的高校教材均明确提到牛膝的“引药下行”之功,故牛膝可作为身体下部疾病的引经药使用,临床上治疗多发性神经根炎、坐骨神经痛、半身不遂、下肢肌痿无力等症,常随证加用,疗效颇著。旋覆花是治疗胃气上逆呃逆的一味“引药下行”之品,临床有“诸花皆升,唯旋覆花独降”之说。

 2.3 引药入病所 引药达病所的药物,临床使用十分广泛,如桑枝引诸药达臂与手指;羌活引诸药达上肢;独活引诸药达下肢。少阳头痛专用柴胡,巅顶头痛用藁本,太阴头痛选苍术等。

 2.4 引火归元 金匮肾气丸和苏子降气汤中的肉桂即是一味引火归元之品,在虚阳上越的戴阳证、阴盛格阳的格阳证中常用之。

 2.5 引气归元  焦树德教授认为,砂仁可“引气归元”。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衰反复发作,表现为肺肾气虚或虚多实少者,平时服用七味都气丸加砂仁,对改善肺肾功能,增强免疫机能,减少复发,有显著疗效。

 2.6 引气上升 升麻、柴胡在补中益气汤中引清气上升,使该方显益气升提之功。去除升麻、柴胡该方只有补益气血之功,而不能益气升提,升举下陷之脏器[2]。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证明,用升麻其药效明显,去升麻其药效则降低 ,且不能持久,说明升麻与其它药具有协同作用。

2.7 引血下行 镇肝熄风汤重用牛膝为君,即取其引血下行之功,以防“血之与气,并走于上”之“大厥”。临床观察,该方删除牛膝而用于高血压病人,治眩晕一症的疗效大为逊色。

2.8 引邪外达 柴胡在四逆散中可疏肝解郁,透邪升阳,条达肝气,开邪热内闭,使邪气从内达外,为医家临证所习用。

2.9 引邪下行 玉女煎中牛膝引邪热下行,以降上炎之虚火;四妙丸中的牛膝也起引热下行作用。

3. 五脏六腑的引经药  

祖国医学在治疗疾病的长期探索中,发现某些中药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症能选择性起到引经作用。如桑白皮是肺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肺燥所致的咳喘方剂中加入桑白皮能引药入肺经;香附、柴胡是肝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肝气郁滞、胁肋胀痛时,加入柴胡、香附可引药入肝经;桂枝、薤白为心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胸闷、气短、心悸等心阳不通时,加入桂枝、薤白等能引药归心经。

 4. 四肢躯干的引经药

当患病部位如在四肢远端时,往往药力不易达到病所,效果不明显, 然而用引经药后,药效大增。姜黄和牛膝均有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但姜黄能引药上行通达上肢,因此,常作为上肢痹症的引经药,常配伍桑枝、桂枝、羌活、防风。而怀牛膝则性喜下行而通达到四末,因此在治疗下肢痹证时,加入怀牛膝做为下肢的引经药,常配伍牛膝、木瓜、独活、千年健、防己、泽泻等。头部损伤如伤在巅顶加藁本、细辛,两眉棱伤加白芷,后枕部损伤加羌活;如肩部损伤加姜黄;胸部损伤加柴胡、郁金、制香附、苏子;两胁肋部损伤加青皮、陈皮、延胡;腰部损伤,加杜仲、补骨脂、川断、狗脊或枸杞子、桑寄生、山萸肉等;腹部损伤加炒枳壳、槟榔、川厚朴、木香;小腹部损伤加小茴香、乌药。 不同的引经药能引导方剂中的诸药到达不同的经络、脏腑,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应根据疾病所在病位及经络,选用适当的引经药,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

5. 归经理论的现代研究

归经药源于归经理论,而归经本身就是药物的定向概念。因此,在论证药物对机体具体部位的选择性或亲和性时,就具有相当重要的借鉴意义。现代研究认为归经与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分布,受体学说,中药微量元素,中药药理等均有密切关系。 施氏4等人通过对32种中药归经情况及其与药物体内代谢过程的关系进行分析, 提出无论是药物动力学的总体情况,还是吸收、分布、排泄各个环节,均与该药的归经密切相关,经相关系数(r)统计法处理,相关性十分显著(P0.01),提示药物在相应脏腑或脏腑系统的血药浓度,直接反映了药物归经的具体情况。 中药归经与受体学说有许多相似之处,中药有效成分及其受体是归经的物质基础5。中药归经是总结药物效应定向、定位的选择作用,加之绝大部分中药均具有对特定部位有高度选择性和亲和性的配基的条件,所以将受体学说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中药归经的研究是可行的。 引经药活性成分在体内的分布:现代药物动力学研究证明,药物在组织器官等部位浓度愈高,其结合性愈强,药物的作用效果也愈佳。所以,应用现代药动学的研究方法,引经药中的活性成分在体内的特异性分布,可以说明它对作用点或靶器官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和亲和性。目前,应用放射自显影技术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郭教授等人采用整体放射自显影,光、电镜放射自显影,液闪测定和图像分析仪等先进技术对3H-川芎嗪,3H-芍药甙,3H-柴胡皂甙等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分布,代谢及排泄等方面进行了定性、定位和定量的实验研究。如对柴胡63 H-柴胡皂甙在体内的分布与柴胡所引归的脏腑经络基本相符。 引经药的活性成分对其它药物具有协同或诱导作用:桔梗为手少阴肺经的引经药,在许多方剂中作为“引经药”使用。经分析证明,桔梗皂甙的表面活性决定着其增溶作用和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银翘散中有桔梗,因为它含有桔梗皂甙,具有表面活性,易溶于水,达到临界胶团浓度后,形成胶团,对挥发油和薄荷油等难溶性成分起增溶作用,而且使制剂趋于稳定。

6.归经理论的现代研究展望:

目前,对中药归经理论和引经药的现代研究尚属起步阶段,仍未有重大突破,尚需结合相关领域的学科,作进一步的探索。 如:

6.1 加强对中药的物质基础即有效成份的研究,明确其在体内的分布,代谢,排泄的具体过程。鉴于目前中药物质基础研究并不完善的现状,在实验方案中,可考虑选用具典型代表性、现代研究较完备的药物来进行。

6.2是否可以考虑从形态学角度对引经药活性成分进行组织细胞水平,尤其是电镜超微结构水平的实验研究。

6.3解决中医脏腑归经与现代器官概念的差异。

6.4深入研究“归经”的潜在规律和本质:引经药的“引经”作用实质上是使其它药物的归经发生变化。建议仍可采用放射自显影技术,对比某味药物在与引经药相配伍前后,其本身在体内分布的差异,来进行论证。若遇不易采用同位素标记研究的情况,可考虑采用其它研究方法。如采用药理实验方法,摘取实验动物的靶器官制作匀浆,经过处理后,用一定的色谱方法,测定其成分。

6.5 前面所提的研究方法都是从药物化学方法着手。此外,可从药效学的观点出发,体内能与活性调节物质或药物选择性结合并产生生物效应的特异性受体,决不可能是为外源性药物而存在的,体内必然存在与其相互作用的内源性配基。外源性药物实际上是有意无意,直接或间接地模拟机体内这些具有重要调节活性的内源性生物活性物质(配基)的作用,实现对病理性机体的调节作用的。所以,应该探索引经药对机体内源性活性调节物质的影响,观察其是否达到了“间接性强化靶向效应。

6.6 从引经药中筛选出活性成分,并能准确引导其它药物到达病所,在临床上能增强其靶向性,提高药物疗效。

 参考文献

1.       易以木,杨唐玉.药物的定向输送.1.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2.       贲长恩,郭顺根.中药归经理论研究述评.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2)26

3.       杨昶.引经药的临床应用.河南中医,1988321

4.       施怀生,等.试论中药归经理论及其与体内代谢过程的关系.山西中医,1996(12)632 

5.       史正新.中药归经与受体学说.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3(16)245

6.       郭顺根,赵丽云等3H-柴胡皂甙在动物体内分布的整体放射自显影及图像分 析的动态定量研究.China Medical Abstract Internal Medicine, 1996(supp)13—15

作者简介:

武密山,男,38岁,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副主任医师,1998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硕士生导师。发表论文20篇,其中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核心期刊6篇。 电话:0311-7861019(Home)     

E-mail: wumishan6@sina.com

通讯地址:050091 

1 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路138号博士专家楼0203     

2 河北省石家庄市新石南路326号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方剂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