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Millwoods Acupuncture Centre
 

首页
      English
Millwoods Acupuncture Center
102, 2603 Hewes Way
Edmonton AB,   Canada

Phone: (780) 466-8683
www.acupuncture123.ca
































 

 

经方传真 (3)

──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

胡希恕 冯世纶著

六、大柴胡汤方

【方剂组成】柴胡24克,黄芩10克,芍药10克,半夏12克,生姜12克,枳实12克,大枣4枚,大黄6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病初传少阳,势须人参补中益气,既防邪侵及里,又助正以祛邪于外。但已并于阳明,则须大黄兼攻里,人参之补,甘草之缓;反非所宜,故去之,加枳实以治心下坚,加芍药以治腹满痛,故此治小柴胡汤证而里实心下坚、腹满痛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注解:见小柴胡汤方。

按:大柴胡汤证之呕和烦,除柴胡证外,还有里实热壅的成分,故与小柴胡汤不同,而见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等。

《伤寒论》第165条: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注解:伤寒证,虽发汗汗出而发热不解,若其人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按:心下痞硬,即心下急的剧甚者,外感发汗、汗出而发热不解,大多现小柴胡加石膏汤证,或本方证,或本方加石膏汤证。又由于本条的发热呕吐下利之治,则本方有用于急性胃肠炎、胆道感染、胆囊炎、痢疾等的机会。

《伤寒论》第136条: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注解:见大陷胸汤方证。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第12条: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注解:按之心下满且痛,此为里实,宜以大柴胡汤下之。

按:心下痞硬,按之心下满痛,皆心下急的一类,为应用本方的要征,宜记。

外感表解而烧不退,有柴胡证,多宜小柴胡加石膏汤。若大便干,舌苔黄,已非上方所能治。与本方有捷效。曾治一患者,住某医院高烧五十余日,西医用尽退烧方法不解。请各医院会诊,多疑为癌变,最后邀胡老往诊,其人呕不能食,胸胁满,心下痞,大便难,脉弦有力,与本方一剂烧退,三剂痊愈出院。此证多有,故出此例以供参考。

【辨证要点】胸胁苦满、口苦咽干、心下急,里实者。

【验案】康某,男性,36岁,病历号1431531964429日初诊。三年前因食青辣椒而发哮喘,久治不效。冬夏皆作,始终未离氨茶碱。半年来多服补肺益肾之剂,证反有增无减。近日哮喘发作,昼轻夜重,倚息不得卧,伴胸闷腹满,口干便秘,心悸眠差,苔薄白,脉沉缓。证属少阳阳明合病,兼挟瘀血而现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方证,故与之:柴胡12克,黄芩10克,生姜10克,枳实10克,炙甘草6克,白芍10克,大枣4枚,大黄6克,桂枝10克,桃仁10克,茯苓10

结果:上药服二剂,诸证减轻。三剂后大便通畅,哮喘未作,停用氨茶碱等。但因仍有口干,原方再进三剂遂愈。经两年半随访未复发。

 

七、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方剂组成】柴胡12克,龙骨、黄芩、生姜、铅丹、人参、桂枝、茯苓各3克,半夏10克,大黄6克,牡蛎5克,大枣2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小柴胡汤去甘草,而加治气冲的桂枝,利尿的茯苓,泻下的大黄,和镇静安神的龙骨、牡蛎、铅丹,故治小柴胡汤证气冲心悸、二便不利、而烦惊不安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注解:伤寒八九日,已传少阳,医误下之,虽胸满为柴胡证还未罢。湿热上结,故烦惊而小便不利。胃不和,故谵语。水气外溢,故一身尽重而不可转侧,因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按:《伤寒论》少阳篇有“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本条所述为误下少阳柴胡证甚明。又由于烦惊谵语之治,则本方有用于狂癫痫的机会。

【辨证要点】小柴胡汤证见气冲心悸、二便不利、烦惊不安者。

【验案】关某,男性,28岁,某部队干部,19651018日初诊。原有肝大、肝功不正常。近半年来,性情急躁,不能入睡,自言妄想不休,语无伦次,口苦欲饮冷,头痛头晕欲呕,胸闷身痒,大便成形日二行,舌苔黄腻,脉弦数有力,证属邪居少阳而致心烦神不安,治以和解少阳,佐以安神定志,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柴胡12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党参6克,桂枝6克,生姜6克,茯苓10克,大黄3克,大枣3枚,生铁落15

结果:服三剂,已能入睡,精神好转,已不欲呕,但心下堵闷,继服9剂,精神基本好转。

 

八、四逆散方

【方剂组成】柴胡、芍药、枳实、炙甘草各等分。

【用法】捣筛白饮和服3克,日三服。(今用上药各10克,水煎温服。)

【方解】柴胡枳实芍药均属行气解热药,但柴胡主胸胁苦满,枳实主心下坚满,芍药主腹挛痛。另以甘草和诸药而缓急迫,故此治热壅气郁、胸胁苦满、心下痞塞、腹挛痛而急迫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318条: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注解:热壅气郁,血行受阻因致四逆。其人或咳者,波及于肺也;或悸者,波及于心也;或小便不利者,波及于肾也;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波及于胃肠也,宜四逆散主之。

按:木条所述明明是少阳病证,而冠之以少阴病者,可有以下二义:(一)原本少阴病,今传入半表半里而转属少阳也;(二)由于热雍气郁,血行受阻,因致脉微细、四逆、形似少阴病的外观,因以少阴病冠之,教人加意鉴别也。不过验之实践,四逆见本方证者甚少,故本方的应用,不必限于以上所述的四逆,凡形似大柴胡汤证、不呕且不可下者,大都宜本方。又由于本条所述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之治,则痢疾有用本方的机会甚明,宜注意。

【辨证要点】胸胁苦满、或腹痛、大便溏泄者。

【验案】薛某,男性。38岁,病历号14278519651013日初诊。患阳萎不举已两年,服滋补之品甚多,不见效应。常有胸闷太息,少腹拘挛痛,小便急迫,下肢酸软,精神不佳,小劳则两眼发酸,视物昏花,苔白微黄,脉弦细。证属气郁血瘀,宗筋失养,治以疏气行血,与四逆散加味:

柴胡12克,白芍12克,枳实12克,生牡蛎15克,生龙骨10克,桂枝10克,炙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4枚,川芎6

结果:上药连进九剂,诸证均减,阳事已举,但尚不坚。上方加川附子6克、苍术10克,又服六剂而痊愈。

 

第十五章、半夏汤类方

一、小半夏汤方

【方剂组成】半夏15克,生姜12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半夏下气逐饮,生姜温中降逆,故治胃中有水饮而呕逆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28条: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注解:呕吐丧失胃液,故呕家本来应渴,渴者乃饮去胃中干的为候,依法则呕当止,故谓渴者为欲解。今呕反不渴,则胃中有水饮不去甚明,故以小半夏汤主之。

《金匮要略黄疸病》第20条: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

注解:欲自利,指小便不多而有欲自利之情。

黄疸病多属湿热,一般宜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等祛湿除热的治法为常,今小便不红赤,而且有欲自利之情,乃湿盛少热之证,腹满而喘显系多饮逆迫为候。此但宜利其小便,慎勿以苦寒药下之除其热,除热则必使胃虚饮逆而哕,哕者宜以小半夏汤主之。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12条: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注解:有声有物则谓呕,无声有物则谓吐。凡诸呕吐而饮食不得下咽者,小半夏汤主之。

按:本方为治呕吐的主剂,乃医家所周知者,不过本方所治应以胃有水饮为主,呕而不渴,饮食不得下咽,皆胃有饮的证候,为应用本方的标的。又本方虽能治哕,但亦限于水饮冲逆的为证,否则非其所主也。眉棱骨痛不可忍,世所谓痰厥者,其实亦饮气逆迫所使然,故用本方亦验。

【辨证要点】呕逆或头痛,口不渴者。

 

二、生姜半夏汤方

【方剂组成】半夏15克,牛姜汁一杯

【用法】以水三杯煎半夏,取二杯,再入姜汁上火煎取一杯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呕哕一服得止者,停后服。

【方解】此于小半夏汤大增生姜的用量,故治小半夏汤证而饮剧甚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呕吐哕下利病》第21条: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注解:水饮逆迫胸中,因致其人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而心中闷乱无奈何者,宜生姜半夏汤主之。

【辨证要点】小半夏汤证而饮剧者。

 

三、小半夏加茯苓汤方

【方剂组成】半夏15克,生姜12克,茯苓10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小半夏汤再加茯苓,故治小半夏汤证而有茯苓证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30条: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注解:卒呕吐,谓突然呕吐也。心下痞,为有水饮所致,故以膈间有水饮明之。头眩心悸亦皆水饮的征候,因以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41条: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注解:先渴饮而后呕吐者,为水停胃中不清,此属饮家而非消渴,治宜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按:本方治渴呕有似五苓散证,不过五苓散证渴甚,而呕急。本方证则渴轻,而呕缓。

【辨证要点】小半夏汤证又见心悸头晕者。

 

四、半夏干姜散方

【方剂组成】半夏、干姜各等分

【用法】上二味杵为散,每取10克,浆水一杯半,煎取半杯,顿服。

【方解】此于小半夏汤以干姜易生姜,虽亦治呕逆,但偏于治寒。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20条: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注解:干呕无物,只吐涎沫,此胃中有寒饮,半夏干姜散主之。

【辨证要点】干呕,吐涎沫而属胃虚寒者。

【验案】赵某,男性,22岁,首都机场医院病历471,初诊日期1965527日。反胃呕吐已2月余,食后胃脘胀满,恶心,口干多饮,有时脘腹疼、胸闷或痛,腹部常怕冷,大便溏。服半夏泻心汤加吴茱萸六剂,诸症不减,反见吐酸水,苔薄白,脉浮弦。此为寒饮停胃,胃气失降,服温药和胃,正邪相争,邪即上越,因见吞酸。应专于温胃,与半夏干姜散:

半夏30克,干姜30

结果:上药共研细面,每服2克,一日三次,服一日即未见呕吐,服一周,诸证已。

 

五、大半夏汤方

【方剂组成】半夏18克,人参10克,白蜜15

【用法】以水四杯合蜜搅匀,内二味,煎取一杯,顿服。

【方解】半夏下气逐饮,人参补中益气,复用白蜜助人参以安中,同时又解半夏之毒,故此治胃虚有饮、宿食不化而呕吐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16条: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

注解:胃反指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的病证言。若胃反的呕吐证,大半夏汤主之。

按:小半夏汤证不食亦吐,甚者食不得下。而大半夏汤证,食后则吐,不食则不吐。此二方应用主要鉴别点,《外台秘要》谓“本方治呕,心下痞硬者”是就药物的主治以说明本方证,可从。

【辨证要点】胃虚之心下痞,呕吐者。

 

六、干姜半夏人参丸方

【方剂组成】干姜10克,人参10克,半夏18

【用法】共研细末,以生姜汁及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若作煎剂,可于上药加生姜10克。

【方解】此合小半夏汤和半夏干姜散为一方,逐饮止呕俱较有力,复加人参则更含有理中汤意,故治呕吐而心下痞硬者。丸药效缓。但施于妇人妊娠恶阻,反较稳妥。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第6条:妊娠呕吐不止,干姜半夏人参丸主之。

注解:妇人妊娠恶阻剧甚,服其他治呕药而呕吐还不止者,宜干姜半夏人参丸主之。

按:后世方家多谓半夏害胎,干姜为热药妊娠尤当禁用,但常以本方治此证屡验,并无一失。但本方并不只限于妊振恶阻,凡有此证即使男人亦宜用之。

【辨证要点】呕吐甚而心下痞硬者。

 

七、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

【方剂组成】厚朴24克,生姜24克,半夏15克,炙甘草6克,人参3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生姜半夏汤加大量厚朴以消胀满,加甘草人参以补中虚,故治生姜半夏汤证腹胀满而中气虚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66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泣解:发汗不得法,伤及中气而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按:1972年曾治中年妇女,体丰腹大形似腹水,而详查无腹水,因胀满不能食,已多年不愈,其脉沉细,苔薄白润。乃与本方,连服十余剂即愈,为效之速,出乎意料,因附此以供参考。

【辨证要点】中气虚之腹胀满者。

 

八、半夏厚朴汤方

【方剂组成】半夏12克,厚朴10克,茯苓12克,生姜12克,干苏叶6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小半夏加茯苓汤更加厚朴、苏叶消胀行气之品,故治小半夏加茯苓汤证而满闷气结者。如以苏子代苏叶更良。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5条: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注解:咽中如有炙脔,指咽中如有炙肉粘著,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即自觉的一种神经症,为痰气郁滞所致,故以半夏厚朴汤主之。

按:此证不限妇人,男人亦多有,但本方的应用并不限于此证。若以咽中不利和胸闷满为目的,可活用于不定的神经证均有良效。曾治一年老妇人,经常冒眩,发则但卧不能起,胸闷咽塞,不进饮食,口舌干燥,与本方加生石膏获速愈。又本方开胃进食、消胀止呕,用于胃病的机会亦多。他如伤风、咳嗽适证加桑白皮,栝蒌、橘皮、杏仁之属亦有捷效。

【辨证要点】痰饮气结所致胸满,咽堵,咳逆者。

【验案】黄某,女性,38岁,病历号679511966212日初诊。一周来咳嗽,吐白痰,咽痒胸闷,口干不欲饮,两胁胀,服汤药数剂而不效,苔白厚腻,脉滑细。证属痰饮上犯,肺气失宣,治以化饮宣肺降逆,与半夏厚朴汤:

半夏12克,厚朴10克,茯苓12克,苏子10克,橘皮15克,杏仁10克,桔梗10克,生姜10

结果:上药服二剂,咳即止。

 

九、旋覆代赭汤方

【方剂组成】旋覆花10克(包),人参6克,生姜15克,代赭石3克,炙甘草10克,半夏15克,大枣4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覆花温中健胃而下结气,代赭镇虚逆,半夏、生姜降饮逆,人参、甘草、大枣安中养正,故此治胃虚有饮而有诸呕逆证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161条: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注解:伤寒经过发汗或攻下等法治疗,伤寒证虽解,但胃气大虚,故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谓服其他药而噫气还不除也,宜以旋覆代赭汤主之。

按:胃虚极,客气结于心下,大便不通,气逆不降者,不限于噫气一证,呕哕噎膈诸证本方亦有良效。但心下不痞硬者,用之则不验。常以本方加乌贼骨,治十二指肠溃疡心下痞硬、疼痛、噫气而大便秘者亦验,读者试之。

【辨证要点】心下痞、噫气呕逆者。

【验案】白某,男性,48岁,病历号170441965117日初诊。胃脘痛胀、心下堵闷已三年,经检查诊为“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经多治不效。据现症有噫气呕吐、口干不思饮、苔白腻,脉沉弦细。知为胃虚有饮,故以益胃化饮治之,与旋覆代赭汤加味:

旋覆花10克(包),生赭石10克,党参10克,生姜15克,炙甘草6克,半夏15克,大枣4枚,乌贼骨15克,川贝母10克。

结果:服三剂知,六剂诸症减轻。

 

十、泽漆汤方

【方剂组成】半夏12克,紫参12克,泽漆60克,炙甘草6克,生姜12克,白前12克,黄芩6克,桂枝6克,人参6

【用法】先煮泽漆,汤成去滓,内余药,煎取一杯。二煎再取一杯合之,分四次服至夜服尽。

【方解】既以泽漆利水于下,复以半夏、生姜逐饮于上,使顽痰宿饮不得复留。另以参草安中,黄芩除热,紫参、白前散结止咳,桂枝镇气冲,故此治痰饮咳逆而无外感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第8条: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注解:见厚朴麻黄汤方。

按:痰饮咳逆兼有外邪者,宜依证选用厚朴麻黄汤、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治之。若无外邪,寒多者,则宜苓甘五味姜辛夏辈。若多热者,宜本方。

 

十一、苦酒汤方

【方剂组成】半夏14枚,鸡子1枚(去黄),苦酒适量

【用法】上二味。内半夏,著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

【方解】半夏除痰涎,并主咽喉肿痛,复以苦酒之酸以敛疮疡。蛋清之润以利音声,少少咽之。不但易下,而且使渍患处,实治咽中生疮的妙法。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312条: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注解:咽中伤,生疮,以至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按:此非真少阴病,而所以冠之以少阴病者,与半夏散及汤方证的取意同,可互参。

【辨证要点】咽干痛,声哑表证不明显者。

按:本方常用于治疗外感后、或多语而致声音嘶哑。煎药可改用铝勺,砂锅(更好),先用米醋适量煎半夏15克,约5分钟,然后加入等量鸡子清,看变白浊即离火,放磁碗中,放冷,频频抿服。抬愈尤多,不再举例。

 

第十六章、橘皮汤类方

一、橘皮汤方

【方剂组成】橘皮12克,生姜24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橘皮理气,利水谷,止呕咳,与生姜为伍更有力于呕哕诸逆之治。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22条: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注解:有声无物为干呕。哕即呕逆,干呕哕甚,气逆而不下,因致手足厥冷者,橘皮汤主之。

【拼证要点】干呕,纳差者。

 

二、橘皮枳实生姜汤方

【方剂组成】橘皮50克,枳实10克,生姜24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橘皮汤增量橘皮,更加消胀破结的枳实,故治橘皮汤证逆满剧甚而心胸痞塞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胸□心痛短气病》第6条:胸□,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注解:胸□为病名,《金匮要略》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大意是说:心阳上虚,寒邪下乘,因致胸□心痛,故脉亦应之寸微而尺弦。胸□病,若其人胸中气塞,呼吸困难而短气者,此为气壅饮逆所致,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积姜汤亦主之。

按:短气属茯苓杏仁甘草汤。气塞属气,宜橘枳姜汤,临证宜审主客择一而用之。

【辨证要点】胸□、短气、堵闷者。

 

三、橘皮竹茹汤方

【方剂组成】橘皮90克,竹茹15克,大枣10枚,甘草15克,人参3克,生姜24

【用解】水煎温服。

【方解】于橘皮汤重用橘皮,复加治咳逆上气的竹茹,和甘草、人参、大枣安中缓急,故治橘皮汤证哕逆剧烈而急迫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23条: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注解:胃气虚则客邪乘之,故哕,橘皮竹茹汤主之。

按:本方加半夏治呕哕诸逆尤妙,百日咳哕逆者用之亦验。

【辨证要点】胃虚呃逆,呕哕咳逆者。

 

四、茯苓饮方

【方剂组成】茯苓、人参、白术各10克,枳壳5克,橘皮10克,生姜12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橘皮枳实生姜汤加健胃的人参、利尿的苓术,故治橘枳姜汤证心下痞硬、小便不利或有停饮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附方:《外台》茯苓饮: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

注解:心胸中有停痰宿水,即指胃中有水饮。胃中有宿饮,因常自吐水,但吐出水后,心胸间仍有气胀而不能食,本方有驱水饮消胀、进食的作用,故治之。

按:本方加半夏则效尤捷,不问其吐水与否,若以心胸满不能食为目的活用于胃炎、胃下垂,以及溃疡诸病,均有良验。此与旋覆代赭汤均属常用的治胃良方。本方证亦常有噫气,但患者以噫气为快,且大便多溏,与旋覆代赭汤证苦于噫气不除、大便虚秘者显异。心胸满甚,可酌增橘枳用量;痛剧可加延胡索。

【辨证要点】胸满、腹胀、心下痞、纳差、小便不利者。

【验案】宋某,女性,44岁病历号7196919651029日初诊。腹胀纳差已多年,经针灸、中药理气和中等法治疗症或有减,但停药后,腹胀纳差如前。近状:腹胀、纳差、乏力、短气、下肢浮肿、小便短少、大便溏,苔薄少,脉沉细弦;证属胃虚饮停,治以温胃化饮,与茯苓饮加味:

党参10克,陈皮30克,枳实10克,茯苓15克,苍术10克,生姜10克,半夏12

结果;上方服一月余,腹胀消,纳如常。1966311日随访如常人。

 

第十七章、黄芩黄连汤类方

一、黄芩汤方

【方剂组成】黄芩10克,炙甘草6克,芍药6克,大枣4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黄芩主肠□下利,本方用为主药。甘草、芍药、大枣治腹挛痛且缓急迫,故本方为治下利有热、腹挛痛而急迫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172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注解:太阳病之发热恶寒与少阳病之口苦咽干同时出现,故谓太阳与少阳合病,若此合病自下利者,宜与黄芩汤;若更呕者;则宜黄芩加半夏生姜主之。

按:发热腹泄,或痢疾而腹挛痛者,即可用本方,不必限于太阳与少阳合病。若里急后重,或便脓血,宜更加大黄。

【辨证要点】发热腹泄,腹痛者。

 

二、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方剂组成】黄芩10克,炙甘草6克,芍药6克,大枣4枚,半夏12克,生姜l0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黄芩汤加半夏、生姜,即黄芩汤与小半夏汤合方,故治二方的合并证。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172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注解:见黄芩汤方。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11条:干呕而下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注解:干呕较呕证轻,干呕而下利者,当然有用本方的机会,但宜参照上条所述证候为妥。

【辨证要点】黄芩汤方证又见恶心、呕吐者。

【验案】刘某,女,50岁。初诊日期1965912日。因吃不洁葡萄后,患急性胃肠炎,出现身热恶寒、腹泄稀水便,温温欲吐,服葛根加半夏汤后,热退而吐利不止,苔白厚,脉弦细数。证属太少合病,为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

黄芩10克,炙甘草6克,白芍10克,大枣4枚,半夏12克,生姜10

结果:上药服一剂,体温恢复正常,腹泄止,胃稍和,仍不思饮食,服二剂,身微汗出,食饮如常,仍感乏力。

 

三、六物黄芩汤方

【方剂组成】黄芩、人参、干姜各10克,大枣4枚,桂枝3克,半夏12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亦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的复制,不过以干姜易生姜,以人参易芍药,且加少量桂枝,虽主治大致同,但此偏于寒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附方(二):《外台》黄芩汤:治干呕下利。

注解:本方治干呕下利的作用,虽与黄芩加半夏生姜同,但本方有人参,当有心下痞硬。无芍药则腹肌当虚软而不挛急,临证时宜细辨。

按:《伤寒论》的黄芩汤与《外台》黄芩汤名同而药不同,为便于区别,故把《外台》的黄芩汤称之为六物黄芩汤。

【辨证要点】干呕下利而心下痞硬者。

 

四、三物黄芩汤方

【方剂组成】黄芩10克,苦参10克,生地18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三物均有解热除烦的作用,由于生地的用量独多,故尤宜于有发热心烦之血证。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附方(一):《千金》三物黄芩汤:治妇人草褥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与三物黄芩汤。

注解:见小柴胡汤方。

【辨证要点】里热血热见心烦、手足心热者。

 

五、黄连汤方

【方剂组成】黄连10克,炙甘草10克,干姜10克,桂枝6克,人参6克,半夏12克,大枣4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六物黄芩汤以黄连易黄芩而加甘草,故主治亦略同。但黄连尤长于治烦悸,且治腹痛,故治六物黄芩汤证心烦悸甚而腹中痛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173条: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注解:胸中有热,指胸中发烦热。胃中有邪气,指胃中有水气。腹中痛,欲呕吐,为热与水气相搏的结果,故以黄连汤主之。

按:本条虽未言下利,但就药物论,治疗呕而下利当亦有验。

【辨证要点】心烦、心下痞满、腹痛、或干呕下利者。

 

六、黄连阿胶汤方

【方剂组成】黄连12克,黄芩6克,芍药6克,阿胶10克,鸡子黄一枚

【用法】水煎三味,汤成去滓,内胶烊尽,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

【方解】黄连、黄芩除热止烦,芍药、阿胶、鸡子黄养阴补虚,故治虚热而心中烦悸不得眠,或失血,或便脓血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303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注解:少阴病二三日以上,即常传里,或半表半里,今心中烦不得卧,为内传半表半里的虚热证候,宜以黄连阿胶汤主之。

按:本方不仅治此证,若虚热心烦为目标,可活用于诸失血和久痢便脓血者俱有验。

【辨证要点】虚烦心悸不得眠、手足心热、或下利便脓血者。

【验案】张某,男性,48岁,病历号18257719651213日初诊。因患肺炎而高烧半月方退,但遗心烦、失眠一月不愈,口苦思饮,手足心热且易汗出,苔黄。舌质红,脉弦细数,证属久热伤阴,致使阳不得入于阴,治以养阴清热,与黄连阿胶汤:

黄连10克,黄芩6克,白芍6克,生阿胶烊化10克,鸡子黄一枚

结果:上药服一剂即感心烦减,夜眠好转,三剂诸证竟全解。

 

七、白头翁汤方

【方剂组成】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各10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四物均属苦寒收敛药而有除热烦、止下利等作用,白头翁更能逐血止痛,合以为方,故治热利下重、心烦腹痛等。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371条: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注解:因内热而下利、里急后重者,宜白头翁汤主之。

《伤寒论》373条: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注解:热盛则思饮,故下痢而欲饮水者则为热痢可知,宜以白头翁汤主之。

按:由以上所述,则急性肠炎或痢疾,均有应用本方的机会,不过必须详审其为热痢乃可用之。若里急后重,渴欲饮水俱属其候,但后重滞下,宜更加大黄。

【辨证要点】热痢下重、腹痛者。

 

八、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方

【方剂组成】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各10克,甘草、阿胶各6

【用法】水煎诸药成,去滓内胶烊尽,温服。

【方解】于白头翁汤加益气的甘草,和止血的阿胶,故治白头翁汤证虚乏少气而有血证、或血便、或粘血便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第10条:产后下利虚极,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

注解:虚极,即疲乏少气的意思。妇人产后而以病痢。因使其人疲乏少气者,宜以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

按:凡白头翁汤证,若所下为血便、或粘血便而虚乏少气者,即宜本方主之,并不限于产后虚极。

【辨证要点】白头翁汤证又见血便、粘血便而虚乏少气者。

【验案】张某,女性,31岁,病历号4934311965310日初诊。诉自前日开始腹泻便红白粘液,日二三次,夜七次,腹痛里急后重,恶心,纳少乏味,发冷溲黄,服西药无效,现孕已七月,有血吸虫病史。苔薄白,舌质红,脉沉细滑数。证属湿热滞下,伤及血分,治以清热凉血,兼以祛湿导滞,与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白头翁10克,黄连5克,黄柏3克,秦皮3克,甘草10克,阿胶10克(烊化)

结果:服二剂后,大便未见脓血,稍带粘液,每日二次,上方增黄连为15克,黄柏为6克,加茯苓10克,服一剂后腹痛已,大便日二次行仍稀,上方再加焦白术10克,服三剂而诸症愈。

 

九、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方

【方剂组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各10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干姜、人参理中焦之虚寒,黄连、黄芩解上亢之烦热,故此治上热下寒、呕吐、下利而心下痞硬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359条: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者,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注解:本自寒下尤其不可吐下,医者无知而复吐下之。寒格指上热下寒的为证言,即是说,伤寒则上有热,本自寒下则下有寒,再逆之吐下,邪热内陷则上愈热。伤其中气则下愈寒。若食入口即吐者,宜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

按:依据经验,以本方治胸中烦热,吐逆不受食而下利者,确有验。以是可见,本自寒下,当指其人本有旧微溏的一类下寒证甚明。

【辨证要点】胸中烦热、恶心呕吐而大便溏者。

 

十、半夏泻心汤方

【方剂组成】半夏12克,黄芩10克,干姜10克,炙甘草10克,人参10克,黄连3克,大枣4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半夏、干姜驱饮止呕,黄芩、黄连解痞止利,饮留邪聚均由于胃气的不振,故补之以人参,和之以草枣,此为呕而肠鸣、心下痞硬的主治方。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注解:见大陷胸汤方证。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10条: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注解:水因热激故呕而肠鸣;胃虚邪凑故心下痞硬,半夏泻心汤主之。

【辨证要点】上热下寒因见呕而肠鸣,心下痞硬者。

【验案】程某,女性,33岁,病历号37488196737日初诊。原有肝炎,近一月来恶心纳差,心下痞满,腹鸣便溏,舌糜且痛,苔黄,脉细弱。证属上热下寒,治以苦辛开降,与半夏泻心汤:

半夏12克,党参10克,黄芩10克,黄连6克,干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生石膏45

结果:药服三剂证愈。

 

十一、甘草泻心汤方

【方剂组成】半夏12克,炙甘草15克,人参10克,黄芩10克,黄连3克,干姜10克,大枣4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半夏泻心汤增量缓急安中的甘草,故治半夏泻心汤证,中气较虚而急迫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158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注解:伤寒或中风,均当汗以解之,而医反下之,虚其里则邪热内陷,因使下利日数十行,以至食物不得消化,水被热激,走于肠中则腹中雷鸣;胃虚邪凑则心下痞硬;水热壅逆则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硬,又误认为病去未尽,而复下之,遂使痞硬益甚,因此心下痞硬并非里实之热结,而是胃中虚客气上逆所致,愈下愈虚,痞亦愈甚,宜以甘草泻心汤主之。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第10条: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嗄,甘草泻心汤主之。

注解:形色善变,精神不安,有如神灵所作,因谓为狐惑病,此病亦常有烦热,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为虚烦有热;不欲饮食,恶闻食臭为胃虚多湿,其有蚀疮在喉者,即称之为惑;其有蚀疮在阴者,即称之为狐。蚀于喉之上部而语声沙哑者,宜以甘草泻心汤主之。

按:《金匮要略》关于狐惑病的证治,除本条外,还说:“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口又说“蚀于肛者,雄黄熏之。”又说“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_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基于以上的说明,则古人所谓为狐惑病,颇似今之白塞氏综合征。实践证明,甘草泻心汤对于口腔溃疡确有明显疗效。胡老曾治一产后患者,口腔及舌全部烂赤,饮食不入,痛苦万状,与本方一剂,满口红赤均生白膜,即能进粥。三剂后痊愈。临床还常遇久久不愈的顽固重证,以本方加生石膏,或更加生地而多取捷效,并以本方治愈确诊为白塞氏综合征者一例。胡老讲述道:“说起来亦很有趣,1970年夏刚从河南归来,吕尚清院长告诉我,有一位解放军女同志曾几次来院找我,她说数年前曾患白塞氏综合征,经我治愈,但住意大利后病又复发,因特回国找我诊治。对于西医病名本无所知,乍听之下,不禁愕然,未久患者果然前来,但事隔多年,我已不复记忆。经过一番问答,乃知数年前曾以口腔溃疡来门诊,近在意大利经西医确诊为白塞氏综合征,口腔及前阴俱有蚀疮,与服甘草泻心汤加生石膏,另与苦参汤嘱其熏洗下阴,不久均治。”

【辨证要点】半夏泻心汤证中气更虚,或见口舌糜烂、肠鸣腹泄、前后阴溃疡者。

【验案】史某,男性,42岁,住东四六条80号,19651115日初诊。反复发作口舌溃疡2年,本次发作已半月。舌上舌下皆有巨大溃疡,因疼痛不能吃饭及说话,右胁微疼,大便少微溏,苔黄厚,脉弦滑。证为上热下寒,治以苦辛开降,与甘草泻心汤:

炙甘草12克,黄芩10克,干姜6克,半夏12克,大枣3枚,黄柏10克,党参10

结果:上药服两剂,舌疼已,进食如常,继调半月诸证消除。

 

十二、生姜泻心汤方

【方剂组成】生姜12克,炙甘草10克,人参10克,干姜3克,黄芩10克,半夏12克,黄连3克,大枣4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半夏泻心汤减干姜量,而加大量生姜,故治半夏泻心汤证寒饮较重,呕逆下利较甚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157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注解:伤寒经过发汗汗出后,伤寒证已解,但又发作胃中不和的证候。噫气即暖气。食臭即伤食的酸臭味,干噫食臭,即所谓消化不良,吞酸嘈杂的意思。胁下有水气,即胃中有水气。心下痞硬、腹中雷鸣、下利与前甘草泻心汤的为证同,此宜生姜泻心汤主之。

按:人有宿痰,常由新病而诱发,本条所述胃中不和,并不是药有所误,亦是早有的宿病,因新感后又复发作也。又由于本条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的说明,则本方有用于胃下垂、胃扩张、以及胃酸过多等疾患的机会甚明,并由于腹中雷鸣下利的说明,更可知亦有应用于胃肠炎机会。总之,一般胃肠疾病,现以上三方证者很多,依证选用之均有良效。

【辨证要点】心下痞满、噫隐食臭、肠鸣下利者。

【验案】彭某,女性,30岁,病历号312211965826日初诊。因吃葡萄而患腹泄已三天,每日三次水样便,腹微疼,咽干不思饮,心下痞满,纳差,暖气,腹时胀满而肠鸣漉漉,四肢乏力,苔白腻,脉弦滑。原本中寒,又值外邪相加,中阳不运,水饮内作,因见肠鸣下利,暖气,纳差等症,与生姜泻心汤;

生姜12克,干姜3克,炙甘草10克,党参10克,半夏12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大枣4

结果:上药服一剂,腹泄,腹疼止,服三剂诸证好转。

 

第十八章、栀子豉汤类方

一、栀子豉汤方

【方剂组成】栀子10克,香豉18

【用法】以水四杯先煮栀子得二杯,内豉煮取一杯半,分温再服。

【方解】二物均属苦寒除热药,并均有解烦的特能,合以为方故治烦热而心中懊_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76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倒,心中懊_,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注解:心中懊_谓心中烦闷不可名状,实即心烦的剧烈意思。经过汗、吐、下的治疗后,实邪虽去,但遗热未除,攻冲头脑,因使虚烦不得眠。证之剧者,则更辗转反侧而心中懊_,宜以栀子豉汤主之。若上证而其人自觉虚怯少气者,则宜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上证而又见呕者,则宜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按:此所谓虚烦是对实烦而言,不要以为本方能治虚,本条所述,即炎症或充血而脑受刺激的剧烈证候。

《伤寒论》第77条: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注解:胸中窒,即指胸部的正中间有窒塞感,实即食道狭窄的自觉证。发汗或下之,其人仍烦热并胸中有窒塞感者,栀子豉汤主之。

按:此证多有,但不定见之于发汗或下之后,即使有烦,然亦不甚明显。患者主述胸中窒塞而烦闷者即是。此与咽中如有炙脔的半夏厚朴汤证,常由于患者主述不清而易混淆,故问证必须精细。胡老讲道:“昔时邻居老工人尹某,一日来告。谓经过钡餐造影检查,确诊为食道憩室,请我治疗,因笑答曰:食道憩室我未曾见过,请告所苦。据述只觉食道阻塞,心烦不宁,因与栀子豉汤三服后,证大减,但食时尚觉不适,续服二十余剂,证全消失。后再进行钡剂造影检查,未再见憩室形象”。此案较奇,故附此以供参考。(juzhuo按:中医为形而上学。万物由无形而来,故无形病则有形必病,无形安而有形乃安。此本浅见之理,人每云之易易,而临事则惑于西医之形迹,不亦缪哉。)

《伤寒论》第78条: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注解:伤寒五六日,常为病传少阳而现柴胡证的时期,病不在里,故虽大下之后而身热不去。心中结痛,即胃下口处有结滞疼痛感,此亦因于误下,邪热内陷,因使该体部发炎的结果,宜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论》第81条:凡用栀子豉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注解:栀子清热泻火,而不宜于虚寒证,病人久有大便溏泄症,乃中虚多寒,故不可与栀子为主的配剂。

《伤寒论》第22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_。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注解:见白虎加人参汤方证。

《伤寒论》第228条: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_,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注解:阳明病,表证未罢而即下之,必使邪热内陷,若其外有热,手足温,则热未结实于里,故不结胸,热自内上迫,故心中懊_。饥不能食,但头汗出,为大陷胸汤和栀子豉汤的共有证,但结胸则热结于里,而外无大热。栀子豉汤证则外有热,手足温,此是二方证的主要鉴别点。

《伤寒论》第375条: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注解:下利后更烦者,遗热未除。按其心下濡软则里不实,知为虚烦,因以栀子豉汤主之。

按:至此乃出示栀子豉汤的腹证,由于胃中空虚,故按之濡,以是可知本方证所主虚烦的意义了。

【辨证要点】胸中窒塞而烦闷者。

【验案】刘某,女性,12岁,1966310日初诊。感冒后头痛,恶心,呕吐,寒热往来,咽干口渴思凉饮,心中烦躁,服小柴胡加生石膏汤后,热降烦除,刻下仍心中懊_,口干欲凉饮,饮食二便如常,苔白而干,舌尖红,脉滑数。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然汗出为向愈之兆,惟仍有内邪虚热未解、阳明之热未除,为栀子豉汤合小柴胡汤方证:

栀子6克,淡豆豉10克,柴胡6克,黄芩6克,党参6克,炙甘草3克,生姜6克,大枣3枚,生石膏30

结果:上药服一剂,睡眠好,全身汗出,寒热未作,体温正常。继以复胃阳以生津调理一周而愈。

 

二、栀子甘草豉汤方

【方剂组成】栀子10克,香豉18克,炙甘草6

【用法】以水四杯先煮栀子甘草,取二杯,内豉,煮取一杯半,去滓,分二次温服。

【方解】此于栀子豉汤加安中益气的甘草,故治栀子豉汤证而虚怯少气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76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_,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注解:见栀子豉汤条。

【辨证要点】栀子豉汤证而虚祛少气者。

 

三、栀子生姜豉汤方

【方剂组成】栀子10克,香豉18克,生姜15

【用法】以水四杯先煮栀子生姜,取二杯,内豉,煮取一杯半,去滓,分二次温服。

【方解】于栀子豉汤加治呕逆的生姜,故治栀子豉汤证而呕逆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76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_,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注解:见栀子豉汤方。

【辨证要点】栀子豉汤证而呕者,

 

四、枳实栀子豉汤方

【方剂组成】炒枳实10克,栀子10克,香豉18克。

【用法】以水四杯先煮枳实、栀子,取二杯内豉,煮取一杯半,去滓,温分再服。

【方解】此于栀子豉汤加消胀的枳实,故治栀子豉汤证而心下胀满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393条: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服之愈。

注解:大病差后即指伤寒病愈以后,劳复谓不善摄生,因使病复,但本条所指是由于饮食无节所致外无寒热,而只心中懊_、心下胀满者,当可以本方主之。若有宿食、大便不通者,更宜加大黄服之即愈。

按:“若有宿食”以下一段,原是方后语,本条为文过于简略,有此一段,乃可理解为食复所致病,故并为一条解之。

【辨证要点】栀子豉汤证而心下胀满者。

 

五、栀子厚朴汤方

【方剂组成】栀子10克,厚朴12克,炙枳实10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栀子解烦热,厚朴、枳实消胀,故治心烦热而腹胀满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79条: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注解:太阳伤寒证,本宜汗而不宜下,今以误下后,则邪热内陷,因致心烦热、腹胀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按:此腹满亦属虚满,但与太阳病的腹满有寒热之别。由于心烦热和腹胀满,故使其人卧起不安。此证亦多有,宜注意。

【辨证要点】心烦热和腹胀满者。

 

六、栀子柏皮汤方

【方剂组成】栀子10克,炙甘草3克,黄柏6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栀子、黄柏解热止烦,并有祛黄机能。甘草缓急迫,故治黄疸证烦热而急迫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261条: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注解:形似太阳伤寒,发热而身黄者,栀子柏皮汤主之。

按:黄疸病发烦热而不可下者,宜本方。

【辨证要点】黄疸病发热心烦者。

 

七、栀子干姜汤方

【方剂组成】栀子10克,干姜6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栀子豉汤不用豆豉,而伍以温中的干姜,故治栀子豉汤证烦热较轻而有呕逆或下利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80条: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注解:太阳伤寒,医误以丸药大下之,徒伤中气,而身热不去,并其人微烦者,则宜栀子干姜汤主之。

【辨证要点】身热微烦而呕逆或下利者。

 

第十九章、甘草汤类方

一、甘草汤方

【方剂组成】甘草18

【用法】以水三杯,煮取一杯半,分温再服。

【方解】甘草有缓急安中止痛、解毒等作用,本方主治当亦不外于此。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311条:少阴病二三口,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

注解:咽痛之轻证,则可与甘草汤,若服后而痛不止,则宜与桔梗汤治之。

按:此当是论述咽喉部发炎的证治,红肿轻者则痛轻,与甘草汤即治。红肿重者则痛重,须更加桔梗治之。至于少阴病云云,已解于半夏散及汤方证,可互参。

【辨证要点】咽喉痛之轻证者。

 

二、桔梗汤方

【方剂组成】桔梗10克,甘草18

【用法】煎法同甘草汤。

【方解】桔梗味辛微温而有排脓作用,并有治胸胁痛的功能,于甘草汤加入此味,故治甘草汤证而有上述的桔梗证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311条: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

注解:见甘草汤方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第12条: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注解:咳而胸满,即因咳而胸满的意思。振寒、脉数为有痈脓之候。多咳唾故咽干。里无热故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以至吐脓如米粥者,此肺痈的明征,宜以桔梗汤主之。

按:肺痈用桔梗,不只为排脓,并亦治胸胁痛,临床于肝炎患者,诉肝区痛剧则常于适方加桔梗,确有效验。《神农本草经》谓桔梗治胸胁痛如刀刺,可信。

【辨证要点】咽痛、咳吐浓痰、或胸痛者。

 

三、芍药甘草汤方

【方剂组成】芍药、炙甘草各18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甘草汤加芍药,故治甘草汤证腹挛痛,或其他体部挛急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以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注解:见甘草干姜汤方。

按:本方不只治脚挛急,即脚弱无力、行步困难者,用之亦验,古人名为去杖汤即由于此。

【辨证要点】四肢、胃腹等处挛急疼痛者。

【验案】刘某,男性,50岁,初诊日期1968921日。前阴抽痛,伴经常胃脘痛半年,经补肾养肝等法治疗不效,经友人介绍来会诊,舌苔薄白,脉沉细弦。属津血虚而筋脉失养,为芍药甘草汤的适应证:

白芍18克,炙甘草18

结果:服三剂前阴抽痛好转,服六剂诸症已。

 

四、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方剂组成】芍药10克,炙甘草10克,附子3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芍药甘草汤更加附子,故治芍药甘草汤证而陷于阴证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68条: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注解:发汗表解,则不恶寒,今反恶寒者,是因发汗不合法,亡失津液,使其陷于阴虚寒证,故用芍药甘草附子汤治之。

按:本宜桂枝汤以解肌,而反用麻黄汤以发汗,或本宜小发汗,而反大发其汗等等,均属发汗不合法,因使津液大量亡失而陷于阴证,现芍药甘草汤证而更恶寒者,宜本方主之。论中只言反恶寒,亦简文,不可不知。

【辨证要点】芍药甘草汤证更见阳虚寒证者。

 

五、甘草小麦大枣汤方

【方剂组成】甘草27克,小30克,大枣10

【用法】以水六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

【方解】三药皆味甘缓急之品,故治精神失常而急迫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6条: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注解:喜悲伤欲哭,即屡有悲伤欲哭的意思,象如神灵所作,谓其言行动作,像有神灵凭依的样子。欠伸即呵欠,数欠伸,谓呵欠频频也;此宜甘草小麦大枣汤主之。

按:脏躁所指不明,但通过实践,凡无故哭笑,情难自已的精神病,不论男女用之多验。虚证小儿夜哭用之也效。

【辨证要点】无故哭笑难以自控而偏虚者。

 

六、甘草粉蜜汤方

【方剂组成】甘草18克,粉10克,蜂蜜36

【用法】用水三杯,先煮甘草取二杯,去滓,内粉、蜜,搅令和,煎如薄粥,温服一杯,差即止。

按:原书只谓粉,为治蛔虫,当是铅粉,不过铅粉有毒。以上按古法一剂分二服,若按今法,各药宜减半用。

【方解】铅粉杀虫,甘草蜂蜜既能止痛,又以甘草而诱杀之,实治虫痛的妙法。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趺厥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第6条:蛔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甘草粉蜜汤主之。

注解:吐涎、心腹痛发作有时,为有蛔虫,用其它毒药而痛不止者,以甘草粉蜜汤主之。

按:甘草蜂蜜治心腹痛有奇效。本方去铅粉,加白芨10克,治溃疡病剧痛者,屡用皆验。

【辨证要点】胃脘痛疼急迫而胀满不甚者。

【验案】夏某,女性,52岁,病历号358661980417日初诊。反复发作胃脘疼痛已10多年,经钡剂造影检查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近一周来痛如刀割,夜晚尤甚,用中西药多治无效,苔白微腻,脉弦细沉,证属中寒急迫,急以温中缓急,与甘草粉蜜汤加减:

甘草18克,白蜜45克,白芨10

结果:当日服一煎痛未作,夜得安眠。第二天服第二煎尽,自觉如常人,又继服小建中汤三剂,疗效巩固,停药一周也未见不适。

 

七、生姜甘草汤方

【方剂组成】生姜15克,人参10克,甘草12克,大枣5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生姜治呕,余皆健胃养正之品,此亦胃虚饮逆的治剂。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附方(三):《千金》生姜甘草汤: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注解:胃虚饮逆,故咳唾涎沫不止,以是则伤津损液,因致咽燥而渴者,本方治之。

按:此咽燥而渴,只是咽中干思水润之而已,与白虎汤证烦渴引饮者大异,宜注意。

【辨证要点】咳吐白痰而呕,胃虚纳差者。

 

八、排脓汤方

【方剂组成】甘草10克,桔梗14克,生姜5克,大枣5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桔梗汤增量桔梗,加强排脓的作用,复加姜枣辅甘草安中以养正,疮痈耗人气血,排脓养正是为要法。

按:此方见于《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篇,但有方无证,就其方名,知为疮痈排脓而设,由于来源于桔梗汤,若参照桔梗汤证而活用之,可无大错。

【辨证要点】咳唾浊痰、胸痛而病久者。

 

第二十章、枳术汤类方

一、枳术汤方

【方剂组成】枳实20克,白术18

【用法】以水五杯,煎取三杯,分温三服。腹中软,即当散也。

【方解】枳实行气、破结而消胀满,伍以逐饮利尿的白术,故治有水饮、心下坚满而小便不利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水气病》第30条: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注解:旋盘为何物不明,但谓边如旋盘明明是边缘界限分明。心下坚满,其大如盘,按之边缘分明,此为水饮所作,宜以枳术汤主之。

【辨证要点】心下坚满而边界清楚又见小便不利者。

 

二、枳实芍药散方

【方剂组成】炒枳实、芍药各等分

【用法】二味杵为散,每服3-6克,并主痈脓,以麦粥下之。今作煎剂,可取上药各l0-12克。

【方解】此于枳实伍以除血□、治腹挛痛的芍药,故治血阻气滞而腹满痛者。下之以麦粥,亦不外于安中养正之意,故亦主痈脓。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第4条: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

注解:产后腹痛多由于血阻气滞所致,烦满不得卧,更是热郁气壅之象,故宜枳实芍药散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第5条:师曰: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著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

注解:见下瘀血汤方。

【辨证要点】腹满挛痛或有心烦不安者。

 

三、排脓散方

【方剂组成】炒枳实、芍药各10克,桔梗3

【用法】三味杵为散,取鸡子黄一枚,以药散与鸡子黄相等,揉和令相得,饮和服之,日一服。

【方解】此于枳实芍药散而加排脓的桔梗,故治枳实芍药散证而有痈脓者。

按:此和排脓汤,亦有方无证。由于是枳实芍药散的加味方,可参照枳实芍药散方证而施用之。

 

四、桂枝生姜枳实汤方

【方剂组成】桂枝、生姜各10克,枳实15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枳实配伍主气冲的桂枝,和治饮逆的生姜,故治诸逆(指痰饮客气冲逆而言),以举心中痞塞而心悬痛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胸□心痛短气病》第8条: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注解:心中痞,即心脏有痞塞的自觉证。心悬痛,即心脏所处的一侧痛。由于诸逆,因致心中痞塞而心悬痛者,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按:本条颇能说明心绞痛的证治,不过实践证明,此证单用本方的机会反少,而以用大柴胡汤与桂枝茯苓丸,或桃核承气汤合方的机会为多,此于大柴胡汤已详述之。可互参。

【辨证要点】心下痞塞,胸胁闷痛者。

 

第二十一章、栝蒌薤白汤类方

一、栝蒌薤白白酒汤方

【方剂组成】栝蒌实一枚(捣),薤白72克,白酒七杯

【用法】三味同煎,取二杯,分温再服。不能饮酒者,可以黄酒代之。

【方解】栝蒌开胸逐痰止嗽,薤白散结止痛,合以为方,故治胸□痛而喘息咳唾者。煎以白酒,更使药力畅行无阻也。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胸□心痛短气病》第3条:胸□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注解:寸口以候胸中,今关脉沉而迟,知为胸中的气虚。关上以候心下,今关上小紧弦,知为心下寒饮盛,寒饮乘虚逆迫于胸中,因致喘息咳唾、胸背痛而短气,此胸□之病,宜以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按:心一动则三部脉皆动,寸关尺可有形象的不同,但绝无至数的互异。若寸脉迟,关上亦不可能数,数当是弦之误,宜改之。

【辨证要点】胸闷、胸背痛、短气或喘息者。

 

二、栝蒌薤白半夏汤方

【方剂组成】栝蒌实一枚(捣),薤白27克,半夏72克,白酒10

【用法】四味同煮,取四杯,温服一杯,日三服。不能饮酒者,可以黄酒代之。

【方解】此于栝蒌薤白白酒汤减少薤白量,而加大量下气逐饮的半夏,故治栝蒌薤白白酒汤证,饮逆较甚而喘息咳唾更剧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胸□心痛短气病》第4条:胸□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注解:不得卧,谓胸闷心痛,或喘息咳唾剧甚而致不得卧。心痛彻背,即从心到背俱疼的意思,此宜以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辨证要点】胸闷心痛、咳逆短气甚者。

【验案】安某,女性,74岁,病历号1623461965614日初诊,患心绞痛一年多,常胸前剧痛,每发作则不能平卧,呼吸困难,大汗出,经常服用硝酸甘油、氨茶碱,大便干,口干不思饮,苔白厚,脉弦细。证属痰阻胸阳,瘀血阻络,治以化痰通阳,祛瘀通脉,与栝蒌薤白半夏汤加味:

栝蒌45克,薤白27克,半夏70克,白酒60克,桂枝10克,枳实10克,桃仁l0克,陈皮30克,白芍12

结果:上药服三剂,痛减,但小有劳则发心区痛,上方加茯苓12克,继服六剂,胸痛时作时休,仍以上方稍加减,服一月后,胸痛不再发作。

 

三、枳实薤白桂枝汤方

【方剂组成】枳实12克,厚朴12克,薤白24克,桂枝3克,栝蒌30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栝蒌薤白白酒汤加行气消胀的枳实、厚朴,和降冲气的桂枝,故治栝蒌薤白白酒汤证而胸腹逆满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胸□心痛短气病》第5条:胸□,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注解:见理中汤方。

【辨证要点】栝蒌薤白白酒汤证胸腹逆满明显者。

 

 

第二十二章、芍归胶艾汤类方

一、芎归胶艾汤方

【方剂组成】芎□、阿胶,甘草各6克,艾叶、当归各10克,芍药12克,干地黄18

【用法】以水五杯,清酒(或黄酒)三杯合煮,取三杯,去滓,内胶令消尽,温服一杯,不差,更作。不能饮酒水煎亦可。

【方解】生地、阿胶、艾叶协力以止血,当归、芎□、芍药、甘草调血脉而治腹痛,故此治失血证腹中痛而有脱血的虚候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第4条: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

注解:妇人漏下,即子宫出血,半产即流产。妇人有漏下者,有因半产续下血不绝者,亦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是子宫有瘀血的阻碍,故谓为胞阻,此均宜芍归胶艾汤主之。

按:本方的应用并不限于以上所述妇人诸病,凡诸失血,属虚而腹中痛者,不问男女均可用之。又芎归地芍四味,后世名之为四物汤,谓为补血的要药。芍药除血□而主腹痛,已屡言之,至于当归、芎□、生地,均不外是强壮性的祛痛药。不过芎归性温宜虚于寒,生地性寒宜于虚热。补虚定痛则芎□较逊于当归,行瘀开郁则当归稍次于芎□。生地除烦热,并有止血的特能。此三药的性能概要区分,于具体的应用可详参以下诸方。

【辨证要点】诸失血症属虚证而见腹中痛者。

【验案】宋某,女性,17岁,某医院会诊病例,病历号11453319821011日会诊。

患者出生时即有唇、_裂,2岁时将唇裂缝合。因有“先天性肝糖元累积症”、GPT经常高,一直未进行_裂缝合,直至上月经内科多方检查,认为可以手术,方于925日全麻下进行了_裂修复术(兰氏+咽后壁瓣),术中输少量血,手术顺利。术后第一、二天除低热(37.5?)外无不良反应,但于第三天伤口开始渗血,用碘条填塞无效。继止血敏,VcVk6一氨基乙酸、抗血纤溶芳酸等皆无效。又服益气止血中药数剂也无效。因失血过多,不得不输新鲜血液维持生命。第一、二天尚能维持24小时,但自第三天起,仅能维持12小时,因此每天输血,至今输血已逾3000毫升,故请紧急会诊。会诊时实验室检查所见:GPT111单位,血红蛋白9.4克,白血球总数10400,血小板126000,血钾4.l,血钠140,血氨100,出血时间1分,凝血时间1分,凝血象检查:复钙时间2分(对照230秒),凝血酶元时间15秒(对照14.5秒),第v因子19秒(对照21秒),第?因子19.5秒(对照2O.5秒),凝血酶凝固试验21秒(对照18秒),血清剩余凝血3小时22秒,第?因子不少。

会诊时症状:神识尚清,但目喜闭合而不愿看人,烦躁汗出,面色苍白,双鼻孔见黑紫血块,口干思饮,常有饥饿感而思食(因伤口渗血未敢让其进食),大便溏稀而色黑,一日一行,舌质红无苔而见血染,脉细滑数。

证属血虚热扰,急宜清热止血而兼补虚育阴之治,方用芎归胶艾汤加减:

生地3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阿胶10克,艾叶10克,党参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10克,生石膏50克,白术6

结果:服药一剂血即止,第二天进流食,停止输血。第三天因感食欲较差,而改生地为15克,加生地炭15克,继服三剂,食欲如常,停止输液。至1018日复诊时,面色红润,两眼睁睁有神,除稍有汗出外,别无不适,继服二剂痊愈出院。

 

二、当归芍药散方

【方剂组成】当归、芎□各10克,茯苓、白术各12克,泽泻24克,芍药48

【用法】以上为散,每服6克,酒和服,日三服。作煎剂可取半量。腹不剧痛,芍药量宜更减之。

【方解】芍药缓挛急而治腹痛,当归、川芎调经血并兼补虚,茯苓、白术、泽泻利小便而逐水气,故此治瘀血性的腹中急痛症,其人或冒眩,或心下悸、或小便不利而有血虚的表现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第5条:妇人怀妊,腹中_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注解:妇人怀孕而腹中急痛,当亦胞阻的为患,但不下血,故不与芍归胶艾汤而以本方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17条: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注解:妇人腹中诸疾痛,多属虚寒血滞的为患,宜本方主之。

按:以上二条所述证治,很不完备。本方主用芍药,伍以归芍,其治瘀血性和腹中急痛当无问题,但妇人怀孕腹中_痛,和妇人腹中诸疾痛,虽暗示有瘀血的一面,亦不定必须本方主之。因本方有大量苍术,泽泻等利尿药,应有头冒眩、心下悸、和小便不利等证候,不可不知。

【辨证要点】腹痛拘急、头晕心悸、小便不利者。

【验案】刘某,女性,50岁,病历号1493819651027日初诊。47岁时行子宫手术摘除,术后时腹胀汗出,或腹痛,屡经中西医治疗未愈。近感头晕、心悸、失眠明显,大便色黑不畅,全身不适,血压200/110毫米汞柱,苔白润,脉沉细。证属瘀血内阻,痰饮上犯,拟以活血祛饮,与当归芍药散加减:

白芍24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茯苓30克,泽泻5克,白术10克,桂枝12克,桃仁1O克,丹皮10

结果:上药服5剂,诸症均减,血压亦下降为180102毫米汞柱。继加减服用,十一个月自感无不适,血压为128/85毫米汞柱。

 

三、温经汤方

【方剂组成】吴茱萸10克,当归、芎□、芍药、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生姜、甘草各6克,半夏10克,麦门冬18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既用吴茱萸汤去大枣加桂枝降逆止呕以驱胃之寒,又用麦门冬汤去大枣滋枯润燥以补胃之虚,另以当归、芎□、芍药、阿胶、丹皮行瘀和血以调经脉。胃为生化之本,气血之源,胃气利则津血生,此为生新祛瘀兼备的治剂,故带下崩中、月事不调久不受孕者,并皆主之。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9条: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血)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注解:《医宗金鉴》所谓“病下利”之“利”字,当是“血”字。就前后文义看,此说可信。带下,即指崩淋下血病。大意是说,妇人年已五十,经血当止,今下血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为瘀血的表现。少腹里急、腹满,不只是虚寒,而亦有少腹急结瘀血的腹证在。手足烦热、唇口干燥亦不只津枯血燥,而必有瘀血的关系,故肯定此属带下的为病;其所以病此,是因其人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久久不去的缘故,当以温经汤主之。

按:本方的应用面很广,并不限于此证。以其含有芎归胶艾汤、当归芍药散、吴茱萸汤、麦门冬汤诸方义及诸方的合并证,即本方的适应证。证情相当复杂,宜参照各方证而活用之,即可不误。

【辨证要点】芎归胶艾汤、当归芍药散、吴茱萸汤、门冬汤诸方证合并证者。

【验案】刘某,女性,23岁,病历号139194,初诊日1964923日。左手麻木、无力1年余,伴见头晕、身倦、时欲呕,口咽干不思饮,面色苍白无华,舌红无苔,细滑稍数。证属津血不足,瘀血阻滞,筋脉失养之证,为温经汤的适应证:

吴茱萸6克,当归10克,川芎6克,党参10克,桂枝l0克,阿胶10克,丹皮6克,生姜10克,炙甘草6克,半夏10克,麦门冬18

结果:上药服三剂,头晕、呕逆好转,继服10剂,诸证已。

 

四、当归散方

【方剂组成】当归、黄芩、芍药、芎□各30克,白术15

【用法】上五味,杵为散,酒服3-6克,日再服。

【方解】此于当归芍药散去茯苓、泽泻,减芍药和白术的用量而加黄芩,故治当归芍药散证腹痛较轻,无水饮、或少有水饮而较烦热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第9条: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

注解:妇人妊娠,无病无须服药。若贫血有热,可服此方以安胎。

【辨证要点】当归芍药散证腹痛较轻、或妊娠血虚有热者。

 

五、当归四逆汤方

【方剂组成】当归10克,桂枝10克,芍药10克,细辛l0克,炙甘草6克,通草6克,大枣8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通草有通利血脉的作用,加入桂枝汤,同时加入细辛当归,去生姜,故治血气虚滞于内、荣卫不利于外,因而手足厥寒而脉细欲绝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315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注解:手足厥寒而无呕吐下利,或下利清谷等证,其非虚寒在里甚明。脉细欲绝,则为荣气不足,血少之应,故以当归四逆汤主之。

按:此为桂枝汤的加减方。故主荣卫不利的外寒。与四逆汤、通脉四逆汤专以里寒为治者大异。此所谓厥寒,亦为伤寒之寒,以示寒之在外,与厥冷不同。本方治冻疮有验,亦由于寒伤于外也。

【辨证要点】手足凉表虚而里寒不甚者。

【验案】郝某,女性,30岁,华北无线电厂工人,初诊日期1965126日。四肢关节疼10余年,遇冷即发,近三四年来发作较频,常有头晕、四肢逆冷,天气刚冷手足即出现冻疮,口中和不思饮,苔白润,舌质暗红,脉沉细。此属荣卫不利,寒凝血滞之证,治以调荣和卫,温通气血,与当归四逆汤:

当归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细辛10克,炙甘草6克,通草6克,大枣5

结果:上药服三剂,四肢觉温,继服20余剂四肢冷及关节疼消除。

 

六、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

【方剂组成】当归10克,桂枝10克,芍药10克,细辛10克,炙甘草6克,通草6克,大枣8枚,吴茱萸30克,生姜24

【用法】以清酒和水各半煎,温服,不能饮酒者,水煎也可。

【方解】于当归四逆汤加大量吴茱萸、生姜,故治当归四逆汤证而有吴茱萸生姜证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352条: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注解:此承上条当归四逆汤证言,即是说,若上证其人更内有久寒证者,宜以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按:条文只言内有久寒者,未详其证,但由所加吴萸生姜观之,当不外有心腹剧痛、呕逆、头痛等证。

【辨证要点】当归四逆汤证更见心腹痛,呕逆、或头痛者。

【验案】李某,女性,36岁,病历号1915,初诊196656日。产后所患左偏头痛,已三年未愈,时心下痛,左上下肢酸胀,口干不思饮,有时恶心吐清水,苔白润,脉弦细。证属表虚饮盛,治以建中和荣固卫,更以温中化饮,与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10克,桂枝10克,芍药10克,生姜15克,炙甘草6克,细辛10克,通草6克,大枣6枚,吴茱萸10

结果:上药服四剂头痛明显减轻,心下痛未作,左上下肢酸胀亦减,上方增吴茱萸为12克,继服七剂,已自感无不适。

 

七、当归生姜羊肉汤方

【方剂组成】当归10克,生姜15克,羊肉50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当归活血定痛,生姜、羊肉养正补虚,故治血虚津枯而腹中痛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第3条:产后腹中_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

注解:产后由于亡血而腹中_痛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以其有养正补虚作用,故亦治虚劳不足。又因能温中养血活血,故也治寒疝腹痛。

《金匮要略,腹满寒病宿食病》第18条: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注解:此里急与小建中汤证的里急同,为血虚津枯的应征,故此腹中痛及胁痛,主要是血虚津枯所致,与乌头所主之沉寒疝痛不同,故以本方主之。

【辨证要点】血虚腹痛里急者。

 

八、赤小豆当归散方

【方剂组成】赤小豆90克,(浸令发芽,曝干)当归24

【用法】二味杵为散,浆水服3-6克,日三服。

【方解】赤小豆排痈肿脓血,当归养正祛瘀,此治诸疮有痈脓恶血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第13条: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_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注解:病者脉数,谓患狐惑病人的脉数。脉数主热,但热不在表,故外无热,内有虚热,故只微烦而汗出。默默但欲卧,即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的简词。初得三四日,炎热初起,故目赤如鸠眼,七八日则已化脓,故目四_黑。狐惑病本不欲饮食、恶闻食臭,若能食者,即脓已成之候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按:此述狐惑病,亦有蚀疮在目者。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第16条: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注解:下血,若先见血而大便后下者,此血来自肛门近处,故谓近血,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按:近血在肛门属痔,以本方治其疮,故能治愈。

【辨证要点】诸疮有痈脓恶血者。

 

九、黄土汤方

【方剂组成】甘草、干地黄、白术、炮附子、阿胶、黄芩各10克,灶中黄土24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灶中黄土,也称伏龙肝,为温性收敛药而有止血的特能,伍以生地、阿胶协力止血,佐以甘草、白术理中燥湿。既用附子之大温,又用黄芩之苦寒,故治诸失血阴阳寒热交错互见而陷于虚证者。本方不仅治下血,也主吐血、衄血。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第15条: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注解:下血,若先排便而后下血者,此血出自远处的胃肠,故谓远血,黄土汤主之。

按:本条述证亦很不备,远血在脏,虽以止血为先务,但不定即须本方。若就各药主证言之,生地、阿胶皆兼补虚,当有羸疲、面色苍白等极虚贫血等证,有大量附子可能有肢寒,或厥冷脉微等阴寒征候。附子伍术当有水气□痛、或大便微溏等证。与生地为伍,亦或有麻□不仁。生地与黄芩合用而治热烦,尤其四肢当苦烦热。以上诸证,虽未必一时俱见,但亦绝不能一无所见。应用时,伏龙肝常用至二三两,先煮数沸,澄清去滓留汤煎余药。

【辨证要点】大便溏而下血黑紫,兼见四肢冷□反心烦热者。

【验案】王某,男性,39岁,病历号1851931968612日初诊。患胃脘痛,大便下血已九年未愈,经各种检查诊断为“结肠炎出血”。近症,时有黑便,时有黑紫血,常左腹痛及胃脘隐痛,晚上心烦口干思饮,但饮不多,纳尚可,但食不香,时有头晕,自感四肢发凉,苔白腻,脉沉细。证属饮久生热,伤络血溢,治以温化寒饮,养血止血,与黄土汤加减:

生地24克,党参10克,白芍10克,干姜6克,当归10克,川芎6克,艾叶10克,川附子6克,炙甘草6克,伏龙肝60克(煎汤代水)

结果:上药服九剂,腹痛胃脘痛已,便血渐止。

 

十、八味丸(又名肾气丸)方

【方剂组成】干地黄24克,山萸肉12克,山药12克,茯苓10克,丹皮10克,泽泻10克,桂枝3克,炮附子3

【用法】以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亦可水煮作汤剂。

【方解】主用生地,佐以补中益气的山药,和收敛固脱的山萸肉,以滋精气壮血脉。复以茯苓、泽泻利小便。以丹皮祛瘀血,桂枝通利关节,附子振兴沉衰,故此治瘀血水毒交互为患而陷于阴虚证,以至下焦疾□、少腹不仁、小便不利、或失禁、或腰腿酸软、或□痛、或虚热烦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附方:崔氏八味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

注解:少腹不仁,即指小腹部知觉麻□。若脚气病上入少腹,致该体部麻□不仁者,宜本方主之。

《金匮要略血□虚劳病》第15条: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注解:虚劳病,若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丸主之。

按:少腹拘急与四逆汤的腹拘急,同属阴寒虚证。拘急,在少腹为虚寒在下焦,故腰痛与小便不利,皆虚寒所作,因以本方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17条: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注解:见苓桂术甘汤方。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第4条: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注解:五苓散证消渴而小便不利,今虽消渴而小便反多,竟饮一斗小便亦一斗,宜以八味丸主之。

按:本条所述,颇似今之糖尿病,但糖尿病用本方的机会很少,而反以石膏的配剂用之较多,宜注意。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19条: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

注解:转胞之胞,指膀胱言,转胞为病名,胞系即输尿管、膀胱、尿道等排尿系统。胞系了戾,谓排尿不痛快。病无关胃,故饮食如故。烦热有二因,半由于津血枯燥,半由于小便不利,水不得下行。上压胸膈,阻碍呼吸,因而倚息不得卧,此病名转胞,即以胞系了戾而不得小便也,宜以本方使小便利即愈。

按:排尿不畅顺,多由肾气虚,气化不利所致。本方强壮补虚,使肾气旺,气化正常,而使排尿正常。用本方治子宫下垂亦常有验。他如老人小便失禁,男子阳萎,妇人带下等亦多用本方。总之下焦虚证多用之,名为肾气丸,即由于此。

【辨证要点】瘀血水毒交互为患而陷于阴虚证,以至下焦痿□、少腹不仁、小便不利、或失禁、或腰膝酸软、或□痛、或虚热烦者。

【验案】王某,女性,75岁,病历号5157,初诊日期1966222日。左半身不遂已半年,近一月来尿频、遗尿、淋漓不尽,口干思饮,四肢逆冷,腰酸疼,苔白、脉沉细。证属肾气虚衰,气化不利,与肾气丸:

干地黄24克,山萸肉10克,山药10克,茯苓10克,丹皮10克,泽泻18克,桂枝3克,制附片3

结果:上药服一剂,诸证明显好转,继服六剂痊愈。

 

十一、炙甘草汤方

【方剂组成】炙甘草12克,生姜10克,人参6克,桂枝l0克,生地50克,阿胶6克,麦门冬15克,麻仁12克,大枣10

【用法】以清酒和水各半,先煮八味,去滓,内阿胶烊消尽,温服。

【方解】本方又名复脉汤。以生地、麦冬、麻仁、阿胶滋津血于内,以桂枝去芍药汤调荣卫于外,尤其增量甘草、大枣,更加人参大补中气以资血气之源。此治津血枯燥而脉结代以动悸的良法,不过重用甘寒,方后虽有复脉之名,若虚脱的阴虚寒重证,脉微欲绝、或无脉者,本方不中与之。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注解:伤寒,由于过用汗、吐、下,亡津液、亡血液,以至血不足以养心,则心动悸。血不足以荣脉,则脉结代,宜以炙甘草汤主之。

《金匮要略血□虚劳病》附方(一):《千金翼》炙甘草汤: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

注解:虚劳不足的病,若汗出而闷,脉结代心悸者,虽行动如常,若不治,则不出百日死。若已不能行动,病危息者,则于十一日死,治之宜本方。

按:久病虚极而脉结代心悸,确多凶险,亦只可与本方治之。如病还不十分危急者,亦间有得救者。肺结核后期多此证。平人脉结并不足虑,即不服药亦可自愈。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附方(一):《外台》炙甘草汤: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

注解:心中温温液液,即恶心剧甚心中烦恼的意思。病肺痿,若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本方治之。

按:本方补虚润燥,若肺结核后期骨瘦如柴,往往有用之的机会。劳热咯血不止,以本方去桂姜治之有效。

【辨证要点】心动悸,脉结代气阴两虚者。

【验案】张某,女性,32岁,病历号1532501965312日初诊。心悸气短5年多,在哈尔滨市诊断为“风湿性脏病”,住院治疗5个月,关节疼痛缓解,但仍心慌惊悸,多梦,少劳即喘,二便如常。两颧红,苔白,舌有瘀点,脉沉细结代。证属气阴两虚,血不养心,治以两补,养血安神,与炙甘草汤:

生地30克,麦冬12克,火麻仁10克,炙甘草10克,党参10克,桂枝6克,生姜10克,大枣8枚,生龙牡各15克,阿胶10克(烊化)

结果:上药服用两个月,心慌心悸好转,走五六里地不感气喘,来信告之参加轻工作。

十二、酸枣仁汤方

【方剂组成】酸枣仁60克,甘草3克,知母6克,茯苓6克,川芎6

【用法】以水四杯,煮酸枣仁,得三杯,内诸药,煮取一杯,温服。

【方解】酸枣仁为一收敛性的强壮药,尤其有强壮神经安神作用。本方用为主要药,取其补虚敛神以安眠,复以芎□、甘草和血缓急,知母、茯苓解烦安悸,故治虚烦不得眠而心悸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血□虚劳病》第17条: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注解:虚劳虚烦,暗示血虚而致的心烦悸,因致不得眠者,酸枣仁汤主之。

按:本方证的虚烦不得眠,与栀子豉汤证形似而实非。本方证的虚烦,虽烦而无热或少热,而栀子豉汤证的虚烦,则烦而多热。又本方证确属虚证,而栀子豉汤证只是胃中不实而其人并非真虚也,临证时须细辨之。

【辨证要点】因血虚见心悸虚烦不得眠者。

【验案】张某,女性,65岁,病历号1624819651213日初诊。多年失眠,久治无效。现症。头晕、口干、心悸、心烦、汗出,轻时虽得暂时入睡,但梦扰连绵;重时则连续一二日不得暂时入眠,苔白,舌质红而少津,脉象虚数,左手为甚。证属阴血虚损,阳不得入于阴,治以养血益阴,敛阳入阴,与酸枣仁汤加减:

生枣仁30克,知母12克,茯苓15克,川芎10克,炙甘草6克,生牡蛎24克,生龙骨12

结果:上药服三剂后,睡眠已稍安,但心悸烦,自汗出,头晕口干不欲饮等仍明显,上方加当归10克,白芍12克,桂枝10克,白术l0克,继服三剂,一切症状均消,为巩固疗效,继服三剂。

 

第二十三章、麦门冬汤类方

一、麦门冬汤方

【方剂组成】麦门冬30克,半夏15克,人参6克,甘草6克,粳米10克,大枣4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麦冬为一补虚润燥药,而有健胃镇咳等作用,本方用为主药。佐以人参、甘草、粳米、大枣补中益气,伍以半夏下气逐饮,故此治虚火挟痰因而咳逆上气、咽中枯燥、痰涎粘著不去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第10条: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注解:上气,指咳逆喘息言。火逆上气,谓此喘咳由于火逆所致。咽喉不利,指咽喉枯燥,痰涎胶着不去,若止此火逆而下其气,则宜以麦门冬汤主之。

【辨证要点】咳逆上气、咽干口燥者。

 

二、竹叶石膏汤方

【方剂组成】竹叶10克,生石膏45-90克,半夏15克,麦门冬30克,人参10克,炙甘草6克,粳米15

【用法】以水先煮六味,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

【方解】此于麦门冬汤去大枣,加竹叶、石膏,故治麦门冬汤证热甚而烦渴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397条: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注解:伤寒病愈后,由于不善摄生,因而精气虚衰,故其人虚羸少气。若复虚热上炎而气逆欲吐者,宜以竹叶石膏汤主之。

按:肺结核后期常现以上二方证,宜注意。

【辨证要点】虚羸少气、烦渴者。

【验案】吕某,女性,18岁,初诊日期1965617日。因高热住院治疗,半月热仍不退,用激素治疗热退亦不明显。每天体温在38-39?之间波动,症见身热、自汗、盗汗、恶心,呕吐,食入即吐,苔白,脉细数。胡老会诊,认为是津液大虚,必以养胃生津方能抗邪外出,与竹叶石膏汤加味:

淡竹叶12克,生石膏45克,半夏12克,党参10克,炙甘草6克,粳米15克,麦冬15克,生姜10克,枣仁15

结果:服三剂,热退,呕吐止,自汗、盗汗亦止。他医用补中益气汤欲补其虚,又致大汗不止乃至虚脱,无奈输液救急。再请胡老会诊,仍给原方六剂诸证渐已。

 

第二十四章、木防己汤类方

一、木防己汤方

【方剂组成】木防己14克,生石膏40-90克,桂枝10克,人参18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木防己逐水饮,佐人参以治心下痞硬,桂枝以治气上冲,石膏解烦渴而主喘满,故治水饮、其人喘满、心下痞硬而烦渴欲饮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要略痰饮咳嗽病》第24条: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藜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注解:支饮,即指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等的为证言。水饮自心下逆迫于膈因谓为膈间支饮,侵及胸肺,故其人喘满。胃虚饮聚,故心下痞坚。面色藜黑,为病水之征。其脉沉紧,为里饮之应。审证与脉明系水饮为患,宜以木防己汤主之。医不详审查,妄施吐下,故数十日而不愈,其症状仍在者,仍宜以木防己汤主之。若服后喘满解,按之心下已虚软者,则病即当愈。若按之心下仍坚实者,三日后,喘满复发,再与本方而不愈者,则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辨证要点】喘满心下痞坚烦渴者。

【验案】辛某,男性,36岁,首都机场木工,初诊日期1965616日。右手臂颤抖三四年,左手、腿亦有轻微颤抖,不能持物,每用力则颤动而酸疼,自觉精神紧张,时有心悸、怔仲不安,心下痞满,口渴思饮。曾以养血熄风,养肝柔筋等法及针灸治疗不效。苔白脉右弦,左沉弦。证属心下停饮、痰阻滞经络,治以温中化饮,因饮久化热,故佐以清标热,与木防己汤;

木防己12克,生石膏45克,桂枝10克,党参10克,生龙牡各15

结果:上药服六剂,心悸好转,继服三月手颤抖好转。

 

二、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方

【方剂组成】木防己14克,桂枝10克,人参18克,茯苓18克,芒硝27克(分二煎用)

【用法】以水煮四味,汤成去滓,内芒硝,再上火煎微沸,温服,微利则愈。

【方解】茯苓利小便,芒硝除坚满,于木防己汤去石膏加此二味,故治木防己汤证心下痞坚甚、二便不利而烦渴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24条: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藜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注解:见木防己汤方。

【辨证要点】木防己汤证心下痞坚甚、二便不利者。

 

三、防己茯苓汤方

【方剂组成】防己l0克,黄_10克,桂枝10克,茯苓18克,甘草6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防己、茯苓利尿逐水,复以黄_补虚实表,桂枝、甘草降冲气而和荣卫,表气实荣卫调则不使水气复留于皮中。此治皮水的正法,茯苓重用亦所以治四肢聂动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水气病》第22条: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注解:皮水为病则四肢肿,正不足于表,故水气乃得据于皮肤中而不去。聂聂动,即微动状,与_动同属水气的为患,若皮水病而四肢聂聂动者,宜以防己茯苓汤主之。

【辨证要点】四肢浮肿、四肢聂聂动者。

【验案】冯某,女性,30岁,病历号64221959425日初诊。发现慢性肾炎已5年,常四肢浮肿,腰痛,头晕或痛,月经量多后期,查P.S.P第一小时60%,第二小时10%,苔白厚腻,脉沉弦,证属气血俱虚,水气据于皮中,治以益气养血,调荣利水,与防己茯苓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减:

防己10克,茯苓24克,桂枝10克,生黄_12克,炙甘草6克,当归10克,白芍12克,川芎10克,苍白术各6克,猪苓10克,生姜10

结果:上药服六剂,服药期间诸症差,但停药浮肿又复发,继加减服用一月余,浮肿未再复发。

 

四、防己黄_汤方

【方剂组成】防己10克,黄_12克,炙甘草5克,白术8克,生姜8克,大枣3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与上方虽均主水气浮肿,但以无桂枝茯苓,故不治气冲肉_。以有白术、生姜、大枣。增量黄_,则治胃虚于里而气更不足于外,见身重、汗出恶风的证候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水气病》第20条: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_汤主之。

注解:脉浮为病在外,身重为有湿,表虚不固故汗出而恶风。

按:此脉浮汗出恶风,有似桂枝汤证,其实是由于表虚不固,与外感无关,故重用黄_补虚即治。又此恶风极其敏感,虽居密室亦感风寒的来袭,与桂枝汤证亦易区别。

《金匮要略痉湿喝病》第22条: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_汤主之。

注解:解同上。

《金匮要略水气病》附方;《外台》防己黄_汤: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

注解:表无他病,指无头项强痛,身疼痛等表证言。水气集中于下体部,故但下重,从腰以上无异于平时,故谓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以至两下肢难以屈伸者,本方治之。

【辨证要点】脉浮、汗出恶风、身重、身肿下肿重者。

【验案】姚某,男性,23岁,病历号183376,初诊日期19651211日。655月发现肾小球肾炎,服激素治疗未能治愈,近仍乏力,纳差,心悸,双下肢浮肿,口干思饮,汗出恶风,苔白腻,脉细弦滑。尿常规:比重1.020,蛋白+++,白血球1-3,红血球15-20。证属里有水饮,外有表虚营卫不和,治以固表利水,与防己黄_汤:

防己10克,生黄_12克,炙甘草6克,苍术10克,生姜10克,大枣4

结果:上药服三剂,小便增多,双下肢肿减,汗出减少。继加减服用一月,浮肿消除,唯感乏力,查尿常规;尿比重1.016,尿蛋白+,白血球O-1,红血球1-10,再继续随证治之。三月后查尿蛋白为士。

 

第二十五章、薏苡附子散类方

一、薏苡附子散方

【方剂组成】薏苡仁,炮附子各等分

【用法】杵为散,每服3-6克,日三服。

【方解】薏苡仁味甘微寒,有利尿排脓、消炎、止痛、解□、解痉等作用,今与附子为伍,以治胸□痛。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胸□心痛短气病》第7条:胸□,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注解:胸□缓急者,谓胸□痛时缓时急,而久不愈也,薏苡附子散主之。

【辨证要点】寒湿□痛,胸□疼痛,时缓时急者。

 

二、薏苡附子败酱散方

【方剂组成】薏苡仁30克,附子6克,败酱15

【用法】杵为散,取6克,以水二杯,煎减半顿服,小便当下。用上药量作煎剂亦可。

【方解】此于薏苡附子散增大薏苡仁的用量,更加有祛瘀排脓作用的败酱,因治瘀血痈脓之变。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第3条: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注解:其身甲错,指腹皮如鱼鳞。腹皮外虽拘急,但按之则虚软无力。腹胀满虽形似肿状,但细按其腹内并无凝结物之感。脉数主热,今身无热,其为肠内有痈脓无疑,宜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按:附子的配剂,其腹证,按之虚软无力,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即本方的腹证。又由于本条其身甲错的说明,活用于皮炎,痂癞等亦验,72年于河南曾治一女孩,手掌肿痒流黄水,即所谓鹅掌风的剧证,久治不愈,思与本方,因当时无败酱,即以生苡仁30克,附子6克,为方与之,一剂知,连服六剂即复常,为效之速,实出意料。

【辨证要点】肠痈腹痛,皮肤甲错,或肿痒流黄水者。

【验案】董某,男性,10岁。头面及四肢发黄水疮,疹痒而流黄水,此起彼伏,已两月不愈,曾用西药青霉素等消炎治疗无效。饮食如常而大便干燥,苔白厚,脉细数。此属内有瘀热,郁久成痈毒而发于外,为薏苡附子败酱散的适应证,与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

生薏苡仁30克,制附片3克,败酱草30克,山栀10克,连翘18克,银花18克,甘草6

结果:上药服二剂,流黄水减,服六剂,黄水疮消失。

 

三、苇茎汤方

【方剂组成】苇茎30克,薏苡仁18克,桃仁10克,冬瓜仁15

【用法】水煎温服,当吐如脓。

【方解】苇茎亦一解热除烦渴之药,并有排脓作用、与薏苡仁、桃仁、冬瓜仁协力消痈肿而排脓,故治肺痈之有脓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附方(六):《千金》苇茎汤,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

注解:热壅于肺,故咳有微热而烦满。胸中甲错,为内有痈脓,宜本方治之。

按:以本方治肺脓疡确有验,热多增苇茎,脓多增薏苡仁,效缓亦可与桔梗汤合用。

【辨证要点】咳吐黄脓痰、微热烦满者。

【验案】王某,女,47岁,病历号62409,初诊日期197985日。咳嗽,咯吐脓痰反复发作1年余,经支气管镜检查确诊为:支气管扩张。近1周来,咳嗽,咯大量黄粘痰,纳差,口干不欲饮,胸闷,晚上身微热,恶寒,苔白腻厚,脉沉细滑。证属痰饮阻肺,郁久化热,治以化痰清热,与千金苇茎汤合桔梗汤加减;

鲜苇茎30克,生薏苡仁15克,桃仁10克,冬瓜仁15克,桔梗10克,炙甘草6克,杏仁10克,苏子l0克,竹茹6

结果:上药服六剂,咯痰减少,身热,恶寒消除。原方加减服1月,咯痰基本消失。

 

第二十六章、猪苓汤类方

一、猪苓汤方

【方剂组成】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各10

【用法】先以水煮四味,汤成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

【方解】猪苓为一寒性有力的利尿药,而有消炎解渴作用,与茯苓、泽泻、滑石为伍,协力利尿,复用阿胶止血润燥,故治小便不利、或淋沥、或出血而渴欲饮水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223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_。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注解:见白虎加人参汤方证。

《伤寒论》第224条: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注解:阳明病,由于汗出多,胃中燥而渴者,为白虎加人参汤证,则万不可与猪苓汤,因为猪苓汤利小便更使胃中燥,而渴当更甚。

《伤寒论》第319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注解:小便不利,水谷不别,故下利。湿热上犯故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猪苓汤利尿解热,故主之。

按:少阴病,往往传里为呕吐下利的太阴病,不过本方为寒性利尿药治阳热证,不治阴寒证,此所以冒之以少阴病者,不外证候有似少阴、太阴的并病,示人以鉴别之意,又本方解热消炎,故用于泌尿系炎症多效。加大量薏苡仁治肾盂肾炎、膀胱、淋疾、泌尿系感染等均有验。痛甚者可加甘草,灼热甚者可更加少量大黄。

【辨证要点】小便不利、或淋痛尿血而渴欲饮水者。

【验案】韩某,女性,31岁,病历号51571965l25日初诊。尿急、尿痛四个多月,13年前曾诊断为急性膀胱炎,治愈后有轻微尿痛,腰痛,未彻底治愈。去年11月又急性发作,尿频尿急,日达50余次,夜达30余次,尿时痛如刀割,有血丝血块,尿道灼热,腰痛腹胀,经服中西药不效,曾用益肾降火及补中益气等法也不效,近症:仍尿频,日10余次,尿痛热如刀割,左腰痛引及下肢亦疼,时头晕,心悸,少腹里急,口干渴甚,脉细数,苔白舌红。证属湿热瘀阻,治以利湿化瘀,与猪苓汤加减:

猪苓10克,茯苓皮10克,泽泻10克,生苡仁45克,滑石15克,阿胶珠10克,大黄1

结果:上药服三剂,尿色变清,尿道痛已,腰痛亦减未尽除,尿频减,脉仍细数,仍服上方,同时间服肾著汤,217日复诊时,已无不适,吃东西也增加一倍。

 

二、猪苓散方

【方剂组成】猪苓、茯苓、白术各等分

【用法】以上为散,饮服3克,日三服。不知可稍增。

【方解】此与上方同属利尿剂,因有猪苓并亦治渴,但有白术,故治胃中停饮。呕渴而小便不利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13条: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

注解:饮上于膈则呕吐,故谓呕吐而病在膈上。吐后胃中干则思水,此时则呕亦必解,应急与水以和其胃,若思水不已者,猪苓散主之。

按:呕吐后,饮去胃中干则思水而呕止,饮多水聚则呕当复作,以是呕渴往复,无有已时。本方止渴逐饮为此证最理想的治疗手段。

【辨证要点】呕渴而小便不利者。

三、泽泻汤方

【方剂组成】泽泻45克,白术18

【用法】以水三杯煮取一杯半,分温再服。

【方解】泽泻与术虽均属利尿健胃药,但泽泻性寒,宜于热证,而术性温,宜于寒证。泽泻较术尤长于治水毒性的头冒眩,今取二药合用,故治胃中有水饮,小便不利而冒眩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25条: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注解:心下有支饮,即胃中有水饮,谓为支饮者,以头冒眩,为水上迫的征候也,泽泻汤主之。

【辨证要点】心下停饮见眩晕、小便不利者。

 

四、茯苓泽泻汤方

【方剂组成】茯苓24克,泽泻12克,甘草6克,桂枝6克,白术l0克,生姜12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既用茯苓、泽泻、白术等大量利尿药以逐水饮,又用治呕的生姜和镇冲气的桂枝,另以甘草缓其急迫,故此治胃有蓄饮呕吐、气冲、小便不利而渴欲饮水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18条: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注解:胃反,解见前,病胃反,吐后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辨证要点】呕吐、小便不利、渴欲饮水者。 

 

五、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

【方剂组成】甘草、白术各6克,干姜、茯苓各12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虽苓术并用,但以来自于甘草干姜汤,故反治小便自利。干姜重用伍苓术反更治湿□,此方所以治肾著而腰以下冷痛也。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第16条: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注解:古人以腰属肾,湿□在腰,故名为肾著。腰被寒湿,故其人身体重而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肿状,但反不渴而小便自利,与一般的水气病不同,水不在胃,故饮食如故。病在下焦,故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此病多由于身劳汗出、衣里冷湿而久久得之者,宜以甘姜苓术汤主之。

按:以腰冷重为目的应用,本方于腰痛水肿、以及遗尿等证均有验。

【辨证要点】腰冷重小便自利者。

【验案】刘某,女性,16岁,外地学生,初诊日期:19661019日。自八岁遗尿,经中西医久治无效,特来求医。自感无特殊不适,唯腰稍酸沉,苔白润,脉细缓。证属寒湿下注,治以温化寒湿,与甘姜苓术汤:

茯苓12克,干姜10克,苍术10克,炙甘草6

结果:上药服两剂证已,121日特来索处方以备后患。

 

六、茯苓杏仁甘草汤方

【方剂组成】茯苓18克,杏仁12克,甘草6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茯苓利尿驱饮,杏仁下气定喘,甘草缓急,故此治痰饮而短气喘急、小便不利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胸□心痛短气病】第6条:胸□,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注解:见橘积姜汤方。

【辨证要点】咳喘胸闷、小便不利者。

 

七、牡蛎泽泻散方

【方剂组成】牡蛎、泽泻、蜀漆(暖水洗去腥)、海藻(洗去盐)、栝蒌根、商陆根、葶苈子各等分

【用法】以上七味,异捣,下筛为散,饮服2克,小便利,止后服。

【方解】牡蛎栝蒌润燥止渴,余皆逐水利尿之品,故此治水肿、渴而小便不利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395条: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

注解:伤寒病愈后,若其人从腰以下有水肿者,牡蛎泽泻散主之。

按:《金匮要略》谓:“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本方为一利尿药,故亦治腰以下肿,不过本方并不是所有腰以下肿的特效药,须适证用之乃验。

【辨证要点】浮肿、小便不利而口渴者。

 

八、葵子茯苓散方

【方剂组成】葵子48克,茯苓10

【用法】上二味,杵为散,饮服2克,日三服,小便利则愈。

【方解】葵子甘寒利小便而有强壮作用。与茯苓为伍,用治妊娠有水气、小便不利者最为稳妥。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第8条: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恶寒,起即头眩,葵子茯苓散主之。

注解:妊娠由于小便不利,往往水气外溢而浮肿,组织中有水气,故身重。身如被水,洒淅恶寒,里亦有饮,故起则头眩,宜以葵子茯苓散主之。

【辨证要点】妊娠浮肿者。

 

第二十七章、其他类方

一、乌梅丸方

【方剂组成】乌梅300枚,细辛48克,干姜90克,黄连134克,当归42克,炮附子48克,蜀椒42克,桂枝48克,人参48克,黄柏48

【用法】以上九味,异捣筛,合治之。乌梅以苦酒渍一宿,去核、蒸之,捣成泥,和药令相得,以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10丸,日三服,稍加至20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今酌减用量作煎剂亦验。

【方解】既以黄连、黄柏清在上之热,又以辛附姜椒驱在下之寒。另以人参当归补其气血,桂枝降其冲气。妙在主用乌梅渍之苦酒,大酸大敛,一方面有助人参、当归以补虚,一方面有助黄连、黄柏以治泄,并还有以制辛、附、姜、椒的过于辛散。此为中虚寒自下迫,虚热上浮,固脱止利的治剂。酸苦辛甘并用,亦驱虫的妙法。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注解:脉微而厥,为虚寒之候,至七八日更进而周身肤冷,不烦而躁,无暂安时者,此为纯阴的脏厥,而非阴阳错杂的蛔厥。蛔厥者,其人当吐蛔,病此者静,不似脏厥的躁无暂安时,其所以复时烦者,以胃中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蛔得暖而安,则烦亦即止。得食而呕又烦者,以蛔闻食臭出,因使呕且烦,故其人当自吐蛔,乌梅丸主之。本方不仅治上述的蛔厥,若久利不止者,并亦主之。

【辨证要点】厥逆、烦躁、或腹痛呕吐时缓时作,或虚寒久利者。

【验案】索某,男性,57岁,初诊日期1965716日。胃脘疼,心下痞满,腹疼腹泄2年余,西医诊断为过敏性结肠炎,长期服中西药物皆罔效,近服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诸症更加重。近1周来每日大便2-3次,质溏,伴见肠鸣、头疼、口苦咽干思饮,四肢逆冷,苔白腻,脉沉弦细。证属半表半里虚寒证,寒热交错,为乌梅丸的适应证,给予汤剂:

乌梅15克,细辛6克,干姜6克,黄连6克,当归6克,制附片10克,川椒10克,桂枝10克,党参10克,黄柏6

结果:上药服六剂,口苦减,四肢觉温,大便日1-2行。上药继服14剂,胃腹疼消除,大便日1行。

 

二、柏叶汤方

【方剂组成】柏叶、干姜、艾叶各10

【用法】以水和马通汁煎,温服。

【方解】柏叶为一止血药。马通汁即马粪取水化开,以布滤汁澄清,此物亦善治吐衄,故本方实一强有力的止血药,但性偏温,宜于寒证,而不宜于热证。又马通汁秽臭难服,可以黄土汁代之,或加阿胶更佳。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第14条: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

注解:服诸止血药而还吐血不止者,宜以本方主之。

【辨证要点】吐衄下血、烦热腹痛而脉无力者。

 

三、蜀漆散方

【方剂组成】蜀漆(洗去腥)、云母(烧二日夜)、龙骨各等分

【用法】以上杵为散,未发前以浆水服2克。温疟加蜀漆2克,临发时服3克。

【方解】蜀漆引吐除饮,为截疟要药,云母、龙骨补中镇静,此治牝疟胸腹动悸或烦惊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疟病》第5条:疟多寒者,名曰牝疟,蜀漆散主之。

注解:心为牝脏,心为痰阻,则多寒少热,因称之为牝疟,宜以蜀漆散主之。

【辨证要点】疟寒多热少者。

 

四、栝蒌牡蛎散方

【方剂组成】枯萎根、牡蛎(熬)等分

【用法】上为细末,饮服2克,日三服。

【方解】栝蒌根润燥止渴,与牡蛎为伍,故治虚热而渴、或胸腹动悸不安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第7条:百合病,渴不差者,栝蒌牡蛎散主之。

注解:百合病复成渴者,经过百合洗法的治疗而渴不解者,宜以栝蒌牡蛎散主之。

【辨证要点】虚热而渴、或胸腹动悸者。

 

五、百合地黄汤方

【方剂组成】百合7枚,生地黄汁一杯

【用法】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煎取一杯,去滓,内地黄汁,煎取一杯半,分温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当如漆。

【方解】百合甘平,补中益气,利大小便。与生地为伍,故治血证而虚热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第5条: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注解:百合病是病名,《金匮要略》谓:“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本条所谓病形如初,即以上之证,还未经吐下、发汗等误治而有所变化的意思,则宜以百合地黄汤主之。

按:百合病,即全身性的血脉病,如上所述“意欲食复不能食,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常默默”等等,显然是无暂安时的精神失常证。此与桃核承气汤证的其人如狂一样,均属瘀血为患,只是证有虚实罢了。方后谓“大便当如漆”,即是服药驱下瘀血的效验。口苦、小便赤,其脉微数,亦正是虚热的为候,本方解虚热并兼祛瘀血,故主之。

【辨证要点】百合病口苦、小便赤、脉微数者。

 

六、猪膏发煎方

【方剂组成】猪膏72克,乱发(如鸡子大)3

【用法】上二味,和膏中煎之,发消药成,分再服,病从小便出。

【方解】猪膏润燥通便,乱发利尿,故治大便难而小便不利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黄疸病》第17条:诸黄,猪膏发煎主之。

注解:诸黄以一方主之不合理,可能有脱简。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22条: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此谷气之实也,猪膏发煎导之。

注解:胃气下泄,本宜出后阴,但由于谷气实,大便难因致阴吹有声,以本方导使大便通畅即治。

按:此证妇人多有宜注意。

【辨证要点】少腹满、大便干结、小便不利者。

 

七、文蛤散方

【方剂组成】文蛤

【用法】上一味,杵为散,以沸汤送服3克。

【方解】文蛤,《神农本草》谓“主恶疮蚀五痔。”其为一寒性收敛药甚明。寒能解燥,敛能养液,当治津液枯燥而渴欲饮水不止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第7条: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注解:渴欲饮水,虽饮而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辨证要点】渴欲饮水者。

 

八、矾石汤方

【方剂组成】矾石18

【用法】以浆水煎三五沸,浸脚良。

【方解】矾石收涩,用以浸脚,可有燥湿祛水之效,可能为宋人所附。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第12条:矾石汤治脚气冲心。

注解:脚气痿弱不仁,而气上入冲心者,宜本方洗之。

【辨证要点】脚气痿弱不仁、气上冲心者。

 

九、蛇床子散方

【方剂组成】蛇床子仁

【用法】为末,以白粉(即铅粉)少许,和令相得,如枣大,绵裹内之,自然温。

【方解】蛇床子苦平,有温子脏、逐寒湿,疗阴中肿痛等作用。铅粉杀虫、杀菌,合为坐药,当治阴中寒下白物,或有肿痛湿痒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20条:妇人阴寒,温阴中坐药,蛇床子散主之。

注解:阴寒,即阴中寒,暗示有白物或湿痒诸证,宜温中坐药,本方主之。

【辨证要点】妇人阴部寒湿肿痛、或瘙痒下白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