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Millwoods Acupuncture Centre
 

首页
      English
Millwoods Acupuncture Center
102, 2603 Hewes Way
Edmonton AB,   Canada

Phone: (780) 466-8683
www.acupuncture123.ca






















 

亲爱的朋友:

 

  您好!我写了篇文章,名叫〈〈由病案试议辨证论治提高疗效的两条思路〉〉。草稿初就,敬请斧正(7月份前请勿公开)。预祝五.一快乐!

笔者深知医案为国医精华,故课余再三留意焉。今将所得奉上,求证于高明。

 

我认为,中医论治有两条思路,它们为提高疗效的关键。

第一条:辨阴阳,明主从,助气化

《内经》有言: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道明了二者互根互用,可分不可离的关系。人体不外阴阳,病即阴阳失调。观病所在而调之,则阴阳平秘人即安和。但是,观病之所在却非易事。试举例言之:

<<吴佩衡医案>>记治一发热昏谵头痛患者伴目赤唇焦渴饮赤足露身小便短赤.前医遍与寒凉却无效.吴大夫继予四逆类方而病人出现热减神清后病解的良效。 其实,此病用热药还有一个依据:渴喜热饮.据此,断为脱阳证,予四逆加人参汤送服肉桂末,终其病瘥. 其实,我们好多医生都不能辨阴证阳证,不可能取得如此佳绩,一方面固然可以认为是因为辨证失误,另一方面恐怕受“热者寒之”之思维定势的影响太重。“本来有占绝大多数的热征存在,少数服从多数嘛!”还有就是对《内经》“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主阴从观理解未到。按此要求,可以得出结论:病在阳者益阴以配阳,邪与阳结则祛邪以安阳;病在阴者,益阳以消阴,阳气飞腾则温守潜阳。辨证以阳为主。阴不在多,以平为度;阳不厌多,以秘为要。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祛邪唯赖正气,阳气即正气。然而此气非孤立无援,必假阴气.如此,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而邪得祛。此理甚微,试举例言之:譬如败毒散用参,人参味甘寒微苦属阴为主却能助元气与诸表药相须为用而表邪得祛。此方之妙,全在用参。又如,张景岳金水六君煎以熟地当归为君药,却能除痰湿邪气。此方前辈裘沛然先生用过,竟获意外之效。当时,病人咳喘咯痰,质白而粘难出,伴肠脘窒闷不思饮食脉沉缓苔腻。裘先生与上方重用归.地。半年之疾半月居然痊愈.据吾所知,断为脾失健运,土阜湿盛,酿痰入肺, 肺气失肃,因而逆上,治以通阳运脾,温肺肃降理气祛痰,燥湿畅中之品当不为过.前医也用此等法然而无效。先生独辟蹊径,以甘温滋阴重剂除痰湿奏效。有医说医理难知,于此可见一斑。然而,好多医家对此用法不乏微词。比如,陈修园先生:“若用当归.熟地之寒湿助其水饮,则阴霾四布,水势上凌,而气逆咳嗽之病日盛矣燥湿二气,若冰炭之反。景岳以骑墙之见凑成方,方下张大其说以欺人”。事实胜于雄辩。并经我试用,果非虚传。根据实际,我将此方证断为:阴虚(元阴即精血不足)湿壅于太阴之地。故以益阴为本,然后阳得阴助则气化得行而湿邪得祛。能见痰不治痰,真医中杰也。依我所见,用归地的指1.多劳形削2.营养不良史(家境贫乏难求温饱;医生过用渗利;减肥时尚蛋白脂肪摄入太少等)3.无大热。而批评景岳用药呆板,皆因不明祛病当求本,分主从先后(先观察元气是否充足,元阴是否配阴,足以祛邪否)故也。 所以,能辨阴阳之别,明主从之理,知气化之由。就会少犯错误并且容易提高疗效。 第二条:和阴阳,知先后,调气机和阴阳者,主要是调和脏腑.气血。而调和阴阳,当分清先后畅达气机。

调和阴阳之法,用于其病多深重,病机多重,甚至相反病机同时存在者。故其远非单方单法所能治,也非洞悉脏腑气化.气血运行规律,博涉知病,深知药性所不能疗。举例证之。

《冉学峰医案》载崩漏案:某妇,体素薄弱,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由来以久,近来加剧:崩漏频,血块色黑,肌肤浮肿,足面更甚,色夭唇惨白,气喘,四末清冷,腰背酸楚,前虽经治而不了了。(按:患者先天不足,下元不固,带脉失约,故多崩漏带下之疾。肾失纳气则喘,阳失化气水道不下则四溢;带下赤白,崩漏变频,多是久病兼瘀,瘀血化热,热迫血行之象)。病甚沉重,冉先生处方:

当归4 杭芍4 茯神5 杜仲3

鹿角霜3 桑蛸3 广香1 蒲黄(炒半黑)3

升麻1.5 甘草1

3剂。略安。2诊,去蒲黄,加艾炭3钱,又三剂,气渐平调。3诊,加炮姜炭1钱,侧柏炭3钱。4剂崩止。4诊去诸炭,鹿角霜.升麻,加枸杞.覆盆子.女贞子.漏下亦愈。后以补益膏剂收功。

纵观整个治疗过程,用药有以下特点:1.补养精血贯彻始终,前期佐以涩精(温涩少兼以凉涩)固带;后期温补以图治本。2.宣展气机贯彻始终。要知,崩漏当塞漏,久崩多胃气虚,但用补涩剂,崩漏未愈而胃气先呆败。胃气一败,百药难为。3.四末侵冷色夭黑块属寒;崩频,黑白带本寒标热之象。偏寒偏凉皆非所益,而该寒热并用。所以治疗此等久痼疾病线性思维远不能胜任,非得应用统筹兼顾通盘考虑的立体思维不可(即和法)。观先生补血.利水.涩精.畅气并行不悖;寒温一炉,各尽其用;调脾补肾,先后有序而胃气得保。平平稳稳药在十味左右而病得愈。为神来之笔耶?抑或学养所至吁?

下面谈调和藏府气机的问题。气机不外升.....散几种运动形式。但是,却与脏腑功能息息相关。对于此类病治时关键在于顺详气机在何藏府不利,然后随证治之。而药份量不在多。试以刘炳凡先生一验案为例: 当时,患者一西医会诊为阑尾炎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已经保守疗法10多天,仍便闭.腹胀呕吐并呈加重。还用过中药甘遂粉3克调糊从口腔灌入,但少倾即全吐出,并呕出胆汁。刻诊:时发热,微恶寒,无汗,口不渴,腹胀,二便不通,面色萎黄,舌淡红苔黄白腻,脉眩浮滑。先生诊为阴阳交阻气机逆乱所致的关格证。

处方:

西洋参6 苏叶15 藿香10 防风10

荆芥5 白蔻仁4 法夏6 陈皮6

厚朴5 蒲公英30 砂仁3 炙甘草4

肉苁蓉15 草决明15 两剂,煎服。

另以番泻叶12.沉香2.荜澄茄2克研末胶囊装服。两剂后,诸疾顿除。于健脾助化之剂善后。

先生断为气机逆乱所以便闭。于是用药调其气机:荆芥.防风开肺表,上焦得通;苏叶.藿香散脾湿气,砂...陈燥湿,枢机得利;番泻叶.沉香.荜澄茄胶囊草决明大泄地道,秘结得解。用药涉及肺.大肠...小肠.膀胱.其目的在于多脏腑协调,斡旋大气。使得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关格得解。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只用单味中药(甘遂),尽管性烈,却无此良效。足以证明,从整体观点看待局部病变的优势。

以上两法,即笔者总结出常规治功能性疾病的思路:先观察元气盛衰,气不足济补之,血不足者补之,以阳为先;然后观察脏腑气血是否和畅调达,内外之邪是否有消迩之机,总以脏腑气血得调,邪机得畅为目的。屡获奇效。〈〈伤寒论〉〉第58条指出: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后,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即是说无论病症状表现多重,如果其后出现阴阳自和的表现如戢然汗出,渐能饮食,二便渐调,脉上现和等。病已趋愈。而医生的作用就是处方补偏救弊,或先安未受邪之地。使气化得行,阴阳自和,病得愈。如此而已。